在日喀則市年木鄉胡達村,記者看到日喀則市重點打造的胡達村“鄉村旅游示范點”,旅游服務區基礎設施建設正在緊張進行中。胡達村村黨支部書記旦增告訴記者:“我們村旅游資源較為豐富,境內有贊普千年核桃樹、雅魯藏布江、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寺廟等景點,且依托318國道的便利交通。結合小城鎮建設,市政府決定力爭3年內逐步將我們村打造成318沿線旅游特色區。”
近年來,日喀則市在小城鎮化建設上,不斷調整產業化結構,結合各鄉鎮存在的獨特資源優勢,探索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以提升城鎮居民生產生活水平為出發點,力爭打造“一城、兩線、五鎮、多點”的城鎮化新格局。 產業結構調整,建設新農村綜合體,是日喀則市實行“兩線”規劃的具體做法。“兩線”即依托國道318、省道204的便利交通條件,將對沿途的鄉駐地進行“淨化、亮化、綠化、硬化、美化、規范化”工作,提升鄉鎮形象,同時依托本地資源實施產業結構調整。
小城鎮建設的推進,使得產業化結構不斷得到優化調整。據日喀則市發改委統計,近年來,小城鎮的建設,促使一大批農業生產者向第三產業服務行業轉型。甲措雄鄉德勒村是遠近聞名的“萬元村”,村民扎旺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跑運輸,隨著小城鎮建設的推進,他家現在擁有兩輛客運車,年人均收入超過萬元。他告訴記者:“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村子越來越像小城鎮了,大家也都積極從事第三產業。”
隨著小城鎮建設的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城市綜合承載力的不斷提升,部分群眾失去了原來的居住地。在建設過程中,日喀則市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規劃,本著“搬得了、住得下、付得起”的原則,讓失地群眾和新型城鎮化進程有機結合起來。
在甲措雄鄉色瑪、扎都兩村,記者看到因火車站建設拆遷的154戶群眾中一部分已經於去年搬進了新居。群眾丹增頓珠說:“在市委、市政府的幫助下,我們村各項設施都齊備,我打算在火車站附近開個商鋪和飯館,或者准備在火車站與城區之間跑出租,以改善生活,政府也大力支持我們重新就業。”
日喀則地委委員、日喀則市委書記王波告訴記者:“通過不懈努力,確保三年后,城鎮化再提升6-7個百分點。結合經濟發展,使得318國道和日亞公路沿線鄉鎮基礎設施大幅改善,群眾收入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