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改革开放30年多来,所有的历史进步几乎都是由中国城乡基层中一个个具体的个案推动的。因此我们最为珍视的就是,在这大转型的年代里,那些在中国各地城市化过程中,推动社会建设、引导产业提升、营造城市文化的具体案例。
作为一支从事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研究的团队,近年来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城市化研究所在全国不少地方开展研究与咨询项目,特别是把研究的重心放在那些在改革开放中有着特殊的条件,作出了与众不同的探索的前沿地带。因为在这些地方可能会出现中国城市化中最根本的矛盾,看到中国城市化未来的走向,也可以发现地方政府中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们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奋斗。
这里要讲的,就是一个关于广东一个县级区域——顺德的故事,而故事的场景更主要地发生在一个名叫北的小镇中。关于故事的详尽内容,《城市化》杂志将从2014年1月刊开始连载,以飨读者。
费正清,20世纪在美国发起了系统的中国研究的美国学者,曾说过中国沿海的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中一种有别于内陆的传统:“海洋鼓励了小规模的冒险事业和开拓精神,而陆地则便利了官僚政府。”在中国从南到北的海岸线上,广东又与众不同。
梁启超曾说:“广东一地,在中国史上可谓无丝毫价值者,自百年以前,未尝出一非常之人物,可以为一国之轻重。还观世界史之封面,考各民族竞争交通之大势,则全地球最重要之地点仅十数,而广东与居一焉,斯亦奇也。”所以,在中国融入世界文明主渠道的百多年来,广东在中国的地位凸显出来,而每当世界风云骤起,关系到中国外部环境大局,中国的发展走到转型拐点之时,广东必有不俗表现。
世纪之交,正值全球金融海啸席卷而来之际,广东、珠江三角洲在经历了30年的工业化之后,正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转型与升级的大潮。珠 江两岸的基础设施正在发生世纪巨变,轨道交通密度已直通大东京、大巴黎都市圈;在几十年营造投资环境之后,珠三角今天到处都在讲“低碳、宜居”,不仅仅是在制造业上招商引资争相给出优惠政策,而且斥巨资营造亮丽优美的城市空间。在全国集聚了最多蓝领工人的珠三角,一夜之间醒悟过来,不能甘做“中国制造”的“世界工厂”,要吸引创意文化产业的人才和企业,就必须在大片的工业区域中营造出一个个有魅力的城市。一个“城不城乡不乡”的珠三角,开始追求品位、提升标准,我们惊奇地发现,这场大潮裹挟着理性的认知与感性的躁动,奔腾澎湃,犹如一曲《好汉歌》。
“大河向东流”
工业重型化、产业服务化、轨道交通引领的三角洲同城化,这“三化”如同大河东流不可阻挡,这是珠三角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加上城市轨道交通、普通铁路等,珠三角的轨道交通网络密度将达到12.2公里/百平方公里,接近巴黎都市圈和东京都市圈的水平。在这个大趋势下,管理越来越集中,香港、深圳、广州成为亚太区域总部、华南地区总部汇集之地;制造业越来越分散,珠三角的产业不仅向粤北,进而向湖南、江西转移扩散;服务业展开争夺战,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三角各地的创意文化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对于有限的服务业资源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激烈的争夺战。
“转型升级,幸福广东”,表达了改革开放第二个30年里新的价值观、新的坐标和奋斗目标。
“天上的群星参北斗”
在任何一个大都市圈中,每一个中小城市都如群星朝北斗一样,围绕着中心城市寻求角色的定位与发展。美国东海岸城市带的“北斗”是纽约,日本东京湾城市群的“北斗”是东京。在珠三角,一个完整的“北斗”由于历史的原因分成了香港和广州。外向经济的中心在香港,那里有来自全世界不同肤色的人;内向型经济的中心在广州,那里可见华南各地的车牌。在珠三角这个大城市群中,所有的中小城市看的就是香港与广州,在与穗港的联系中找到自身的定位,找到发展的机会。
改革开放最初的20年里,香港这个“北斗”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占全国半数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资、数以万计的港商把外部世界的市场、资金、管理经验带进了珠三角,带进了中国大陆,把珠三角带进了一个工业化的时代。新世纪以来,广州的作用令人瞩目,尽管广州在扩张中由于知识和理念准备不足而难免有些败笔,例如亚运会期间把全城变成了建筑整容店。但是——
广州做大了:番禺、花都等县区成为广州的市辖区,广州的面织扩大了一倍,超过了上海。武广高铁通车之后,3小时到长沙,4小时到武汉,华中、中南、华南尽在广州一日往返的距离之间,广州可以大展身手了。
广州做强了:汽车产业重振雄风,日本三大汽车企业悉数落户广州,汽车、摩托车、照相机、医疗器材、钢铁等日资企业向广州的转移给珠三角带来了新的风向。
广州逼近了:由于广州的南拓,对于珠三角经济最为活跃的南海顺德来说,昨天是“南海之南海”、“顺德之顺德”,今天是“广州之南海”、“广州之顺德”。处在广州周边的南海的桂城、狮山,顺德的北、陈村,凭着本能,可以像“华南板块”那样建住宅大盘,迅速成为广州的郊区“卧城”,而且也可以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充分发挥区位改变的优势,主动承接广州的功能外溢,分担广州的城市压力,在广佛大都市圈内建设一座座有魅力、产业可持续的生态型新市镇。
“路见不平一声吼”
位于香港和广州中间的东莞,恰好处在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的边缘,极易被南北两大城市边缘化。东莞不甘为世界工厂中大车间的角色,一直在追求“双转型”。如今的松山湖,已被公认为珠三角最宜居的城区之一。
金融海啸的重灾区东莞,在阵痛中突围。三年的转型升级,东莞的体会应当说是以心血换来的:“转型升级要转移的是产业,而不是厂商;产业升级不一定都要做高精尖,商业模式创新也是升级路径;转型升级是自我创业,而不是简单地换租户;转型升级,人力资本升级比产业项目升级更关键”。今天,东莞的内源型经济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已超过60%,一向被认为只会接单代工的东莞,2009年的专利申请率上涨六成,总量跃居全省第二。
“该出手时就出手”
香港与深圳双双出手。这两个姐妹城要在金融、服务、高等教育等方方面面联手,发挥互补优势,共创远景。2010年8月16日国务院批准了《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与香港共建国际大都会”,加快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深圳与香港的联系,改善城市与周边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双方共建滨海医院、双方在河套地区的科技教育合作、在前海的金融服务业的合作,都前所未有地拓展了深圳特区纵深化、全面化带动体制创新和全面进步的想象空间。
香港对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贡献首屈一指。2010年《粤港合作框架协议》问世,涵盖经济、社会、民生等9大领域,在世界级新经济区域、金融合作区域、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等,更在金融、医疗、教育培训、交通、口岸通关、环保、科技创新和专项规划等8个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与此同时,2010年5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正式拉开了深圳特区内外一体化的序幕。二元结构下的半城市化的坚冰,在深圳开始消融。
“你有我有全都有”
澳门大学在珠海建横琴校区,突破了境外大学在大陆建校的陈规,与香港大学在深圳合作办医院突破了医疗卫生体制束缚一样,将珠三角的对外开放从简单的市场经济引向了公共经济。横琴岛成为综合配套改革的焦点,而今日的澳门,不仅博彩业已经超越了拉斯维加斯,其会展、酒店业也今非昔比,亮点频出。
佛山东平新城不断地扩张,使邻近的顺德乐从的房价一路飘红,南海以东、中西三大板块重新定位,千灯湖有模有样地建起了金融服务区,狮山成为广州西部的高铁枢纽,“从工业园区到产业新城”表明了远大的城市理想。
“风风火火闯九州”
这恰恰是在世界金融海啸之际,中国经济转型之际珠三角的表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市场经济上对外开放,“开放”带动了“改革”,“改革”带来了“进步”。这种进步仅限于市场经济。而在公共经济上特别是在教育、医疗、新闻出版等领域中,各种条条框框的制约和束缚根深蒂固。片面的“开放”与“发展”,使得中国在精神走向、人文素质上远没有取得与经济增长同步的发展。幸福与尊严成为严重稀缺之物。表现在空间上,就是缺少关怀人、陶冶人、提升人的好城市。
珠三角当下的一曲《好汉歌》,正是在半城市化地带里绝地反击、奋勇突围的写照,是在“半城市化”的广东发起“再城市化”的突围。这场突围的旗帜上写着“幸福广东”。这是把人的感受、生命的体验放在一个地区各项发展指标之首位的表征。
在广东,在全国,顺德一直是以敢为天下先著称。顺德人一向是“敏于行而讷于言”,每当时代转型的关头,顺德人在做什么,是周边以至全国有识之士最为关注的。转型和改革必然要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需要有面向未来的眼光和把握全局的能力。在这个《好汉歌》般的时代,顺德在做什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