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专家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日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说,“不平衡”是住房发展主要矛盾,在住房政策方面应抓住住房发展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秦虹说,城镇住房的不平衡性大大增加并引发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住房资源占有不平衡,住房条件改善的速度不均衡,房价上涨速度与大众购房支付能力的提高不同步,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住房发展不协调。
她指出,在住房政策方面应抓住住房发展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解决居民最关心的住房问题。第一,根据实际需求,把握好土地供应的节奏。对人口密集、需求旺盛的特大城市,要调整土地供应结构,加大住宅用地供应占比,适当提高住宅建筑容积率,从根本上扭转住房供求失衡的格局;而对那些需求增长放缓、去库存压力较大的城市,应放慢土地供应节奏,不再搞粗放低效的大规模土地供给,稳定市场秩序。
第二,政府做好“补位兜底”,进一步完善保障房政策。自2011年以来,我国已经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2400多万套,建成1500万套以上,明年还将开工600万套。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减的同时,还应通过改革调整,使保障房政策更具针对性,保障方式更丰富,避免保障福利化。使住房困难群体更便捷、更公平、更及时地享受到保障房政策的实惠,棚户区居民也有望在政府帮助下实现住房条件的改善。
第三,针对当前住房的主要矛盾,政策应支持“夹心层”的住房需求。目前住房供应是通过保障和市场两方面共同解决住房需求。但保障与市场其实并无绝对的界线。如果能更多地运用土地、货币等政策支持,如通过提供低价商品住房、补贴、退税等政策措施,支持无房者到市场购房和租房,就可以将保障与市场有效地衔接起来,充分发挥市场供给的效率。“夹心层”群体住房困难的解决要充分调动购房人的积极性,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夹心层”群体在享受了政府政策补贴支持下购房,应该明晰产权和收益。采取共有产权的方法,可以防止利用政策套利谋利。通过政府一定的帮扶政策支持,由“夹心层”群体以自己的力量为主解决住房困难,可以大大减轻政府建设保障房的压力,可以使住房政策的支持对象更具针对性。因此,下一步的住房政策,还应对“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需求出台稳定的、明确的、有力度的政策支持,这样住房供应体系将更加完善,社会预期将更加稳定。
第四,严格防范风险,确保金融安全。最关键的就是要坚决守住杠杆这个底线,银行应严格按政策和风险防控的要求加强对企业开发贷款或个人按揭贷款进行审核发放。根据地区差异,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必须坚持,防止投机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还应积极探索挤出闲置住房的政策措施,盘活住房存量,这既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增加市场供给,也有利于减少通过大量占有住房扩大财富差距。
秦虹坦言,除完善住房政策外,还应从影响住房市场运行的外部体制机制改革入手,不断调整和完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还原住房市场本身的健康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