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央“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要求的提出,北京市户口再次成为话题,成为许多人可望而又难以逾越的一道坎。户口问题的背后是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问题,北京市规划委在年初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人口调控的首要目标就是“刹车”——抑制增量。
常住人口十年增600多万
据最新统计,2013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1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5.5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02.7万人。而在10年前的2004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492.7万人,10年增加622.1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增加472.9万人,平均每天增加1296人。
北京市副市长陈刚说,假如照这个增速再发展,意味着10年后的北京,需增加近500平方公里的土地;要建住房1.3亿平方米;要增加交通出行550万人次;每年要增加6亿立方米水的消耗,相当于南水北调进京水量的一半;天然气需要增加50亿立方米;每天增加垃圾6000吨;要增加中学167所,增加小学208所。
北京目前执行的是以举办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而制定的2004版人口规划,要求到2020年将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但这一数字在2010年就被突破。
单靠户口政策难控人口
事实上,早在本世纪初,北京市就开始将户口政策作为调控常住人口增速的手段之一。在居住证制度上,北京坚持居住证和工作证统一设置的原则,对特殊人才在子女上学和购房上享受市民同等待遇。在进京指标制度方面,每年底确定来年进京落户指标上限,最高的2008年不超过2万,今年则连续第四年不超过1万。同时,北京市对大学生村官、公务员、军转人员等专项引进规模也从每年约5000人降到去年不超3000人。
然而,户口的控制并不是限制人口增长的最有效办法。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对外来人口吸引力很大,即使没有户口,甚至商品房实行限购,仍有许多人愿意“北漂”。因此,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是经济结构的调整。
位于北京南三环附近的丰台区大红门地段商贸业繁荣,拥有服装、鞋帽、纺织品等33家大中型市场,年营业额在500亿元左右,日租金几乎与王府井地区的写字楼租价相当。但就是这样的寸土寸金地,丰台区决定促其转型,第一步就是将面向华北和东北市场的批发、仓储功能外迁。同时,对其他建材、汽配、花卉、小商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也在进行调整。区委书记李超钢表示,今年起丰台将通过加快低端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实现人口控制目标,商贸业80%的功能外迁。
京版调控改革思路正聚拢
1月14日,57条的深化改革“北京版”出台。在控制人口规模方面提出,科学制定人口总量中长期调控目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完善以业控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等人口调控措施。之后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市长王安顺表示,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对重大规划和项目进行人口评估和交通评价、水资源评价;二是抓好产业调控,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标准;三是强化以房管人,支持制定房屋租赁条例;四是改进服务管理,落实单独两孩生育政策,积极研究相关服务保障措施。
从长远看,北京制定一个科学的人口规划至关重要。问计于社会,让民众与各方专家参与,京版人口调控政策的改革思路正在聚拢。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认为,对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和性质须再研究,总方向是“减负”,突出首都核心功能。很多产业不一定适合北京做,可通过京津冀一体化互补共赢。通过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红线,倒逼各个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建议,成立北京人口委员会,建立户籍人口迁入协调机制,制定市属各部门和中央、部队进京户口指标分配方案,统筹管理人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