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各地交出“限建楼堂馆所”、“清退超标办公楼”的成绩单。不过,一些地区“整改行动”,却变成了一项糊弄上级检查的“隔断工程”,领导超标的办公室打上了隔断,或者做“接待室”,或者干脆成了“储藏室”,仍属领导专用。有专家指出,要警惕有地方走“形式主义”。(1月22日《新京报》)
既然办公室超标,那就打一个隔断,配一套办公桌椅,或者围一圈沙发,甚至干脆落锁闲置起来。这样的清理、腾退,看上去倒是符合国家标准,实则玩的还是瞒上欺下的“障眼法”。不仅没有从根子上解决奢靡问题,事实上也容易造成新的浪费。指望以打隔断来隔断豪华办公之风,注定是一种奢望。
现在很难考证“打隔断”最早是从哪里开始的。这就像是一场官场流行病,大家都置身其中,鲜有例外。各地各单位固然是在“主动作为”,上级往往也乐见其成,而彼此心照不宣的结果只能是,各地都在认真、专注地搞“形式主义”。
这显然是一种基于传统“应付”思维之下的“急就章”。中央有禁令,下面自然层层加压,同样也会层层应付,先把超标的部分隔断了、度过眼前的危机再说。至于这样做是否过于表面化,会不会产生新的资源浪费,并不在官员考虑的范围之内,更不要说什么整体性的整改规划,乃至更科学合理的善后处置办法了。
如此变异,一方面,暴露出时下行政管理模式中的责任缺失问题。大家都在跟风,并没有真正去领会中央政策的深意,约束权力,杜绝奢靡,将公共财政资金用在公共事务上。既然大家都在打隔断,那么也跟着学样,只要这一次能够“过关”,不被抓了典型就可以。
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党政机关行政成本的管理上,确实存在粗放、松弛的弊端。兴建豪华办公楼之初,不差钱;装修办公室,不差钱;改装、隔断、添置办公用具,同样不差钱。很多单位甚至根本都缺乏行政成本的概念,可以随意花费而不必考虑钱的问题。这就提醒有关部门,必须要对行政成本施以硬性的约束。
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快行政成本公开化的步伐,但凡涉及兴建、装修、改装办公用房的项目,理应向社会公开。不能继续以往的暗箱操作,随意占用公共财政为官员修衙。在官衙上面的过度支出,无疑会侵占原本应该用于民生的资金,民众有理由提出质疑。
对于那些已建成超标办公用房,似乎也应该有一个通盘的考量,不能只是像小孩过家家一样,打个隔断就算不超标。其一,可以考虑单位内部的整体调剂,在削减主要官员办公面积的同时,适当改善一下基层办事人员的办公环境;其二,也可以考虑置换出一部分面积来投入市场,服务社会,发挥其更大的社会效益。
(原标题:办公室打隔是“形式主义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