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西安7月16日电 作为全国开展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和全国创业型示范城市,陕西省宝鸡市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增强县域实力以及晋星创建活动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总抓手,通过发挥市区—蔡家坡—绛帐统筹城乡重点示范区的带动作用,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提高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实施“三增一创”工程,农民增收是核心,举措到户是途径。宝鸡市依照“因户施策,分类指导,举措到户,科学增收”的原则,实行“一户一卡一策”,把信息、政策、资金、科技及帮扶措施全部打包,将“助农致富车”直接开到了农户家门口。通过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办好农业科技园区,抓好畜禽规模化养殖,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由依靠传统农业向依靠现代农业转变、由以农业为主向以二、三产业为主转变,大幅增加工资性收入和非农收入。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科学划分农户增收类型,坚持对创业、劳务、种养、兼业、扶贫五个类型户分类指导,不断提高农民增收的针对性。去年,全市填写农民增收明白卡16.8万份,落实到户措施 33.9万条,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 4000元大关,达到 4186元,增长 19.6%。其中,渭滨区、凤翔县、岐山县3个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宝鸡市始终把农业的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农业增效的根本常抓不懈。通过引进一批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扶持蒙牛乳业、秦宝牧业、现代牧业等企业集团,形成农业产业化龙头集群,带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通过深化与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合作,发展农业产学研联盟,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加快良种产业化,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科技体系与推广应用体系。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以工代赈、退耕还林等建设项目,强化基础再造能力,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通过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和“新网工程”,积极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加快形成县乡村三级农产品流通服务网络,推动城市商业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市场接轨,建立科学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从根本上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以提高质量为主转变;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由单纯产业功能向产业、生态、文化旅游多样化功能转变。
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融合体,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平台。宝鸡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关中
-天水经济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坚持用工业化、城镇化的思路指导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建设县域工业园区。为了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宝鸡市建立了科学的发展评价体系和争先进位激励机制,在县区、乡镇、行政村持续开展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活动,营造比拼争先、你追我赶的良好发展氛围。2010年,全市重点支持9个县城、 12个省级重点镇纳入关中百镇小城镇建设,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投资人居两相宜的宝鸡城镇群,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星级管理扮靓一村一乡,科学统筹惠及千家万户。”宝鸡市在陕西省率先实行农村建设星级管理,按照“标准量化,评星定等,梯次晋星,因村施策,多措并举,全面提升”的要求,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科学统筹城乡发展。去年,宝鸡市县两级政府安排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专项资金,新农村晋星创建、农民增收、农业重点工作奖励资金8900多万元,建成五星村100个、四星级村306多户、三星村1200个,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转变了生产方式,缩小了城乡差距。凤县河口镇黄牛咀村地处深山区,生存环境比较恶劣,村上以晋星创建为依托,形成了种植、养殖、工业、劳务四大支柱产业,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800元,同比增长 37.8%,一举成为“四星村”。现在很多农家的庭院里、阳台上、门外的过道上都养着盆景和鲜花,做饭用上了沼气,洗澡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比城里人的生活更有滋味。今年,宝鸡市还大力实施“项目到村”工程,深化“晋星创建”活动,科学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打造西部最佳投资环境和最佳人居环境。(王乐文 殷军贤)
(责任编辑:刘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