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城镇化即将展开。
毫无疑问,从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变以及城镇化对我国未来经济所起的引擎作用看,新型城镇化将在未来一个时期被社会各界所关注。
城镇化推行得好,将会给我国经济转型带来巨大推动,为社会公平、居民福利带来重大变革。不过,城镇化无论怎么新,对资本的需求都无法绕开,这也是社会公认的未来城镇化的一个困境。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为53%,离现代化国家70%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如果按照人口城镇化率来看,35%的数字预示着有更长的路要走。据国家开发银行预计,未来三年我国城镇化投融资资金需求量将达25万亿元。
过去30多年的城镇化发展,资金主要靠财政投入,一旦地方财政不足以覆盖,就通过卖地或举债的方式来解决,形成了土地财政的恶性循环。去年底审计署公布,截至2013年6月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20.7万亿元,而地方政府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还债务的比率已占到债务余额的37.23%。试想,如果仅仅依赖财政资金支撑城镇化的巨额资金需求,无疑会让政府承担更大的举债压力,这不仅不可持续,还蕴含巨大隐患。而前不久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首次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下一阶段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可见过去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用。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既然过去的道路已是荆棘满布,就要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四大城镇化资金来源,要求完善地方财税体系、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其中,社会资本的提出成为一大亮点,也是去年金融乃至经济改革中呼声最强烈的部分。
社会资本如何撬动城镇化?对城镇化会有多大影响?
据统计,2011年北京市公交财政补贴总额在156.9亿元左右;到了2012年,这个数字达到175亿元;2013年预计在180亿元以上。另外,2020年之前北京地铁建设都将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2015年建设目标为660公里,2020年预计里程将达到1000公里。可想而知,建设规模和运营压力对资金的需求有多大。如果延续之前几年大额财政补贴的做法,恐怕政府难以承担。相比而言,香港地铁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虽然其票价占总收入不足三成,但香港地铁却已经盈利15年之久。这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港铁实行的建造运营移交(BOT)模式,让社会资本进入项目,解决建造初期的融资问题。同时因地铁提供了便捷交通,也就提高了周边地价,可以给予社会资本有效回馈,形成良性循环。去年下半年,港铁在内地首个物业开发项目于深圳地铁启动,深度参与城市的土地开发,此项目无疑会给社会资本进入公共项目带来很大的借鉴意义。
财税体制改革之后,地方税收乏力,对土地财政依赖性很大。同时,从之前的一些案例看,地方通过融资平台等形式进行的投资拉动虽见效快,但常常很难挑选出最具市场潜力的项目,也不具备运作项目的能力。近几年广受诟病的产能过剩也多为政府盲目投入巨资形成。相比而言,社会资本天生具有良好的市场嗅觉和自负盈亏性质,使其能够更好地选择投资项目,大力发展社会需要的、有积极意义的产业,能够给有价值的城镇化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另外,我国大量社会资本在现有体系下找不到合理健康的投资渠道。随着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只要政府能够提供公平竞争机会,创造良好市场环境,这部分存量一定会被激活,并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社会各个层面的力量共同推进城镇化。而社会资本的进入,不仅联系着经济发展,还可为城市提供产业支撑与多元化产业格局,有效解决进城人口的就业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
但是,社会资本进入市场不可能一帆风顺。比如,之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健康产业,但民营医院却依旧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在拨款、设备、土地等方面,尤其是人才的引进,与公立医院无法抗衡。所以,以现在的状况来看,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在制度设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哪些行业需要引入社会资本、公平透明原则的建立以及如何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以利于社会资本释放其潜力等,都需要政府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也只有突破这些障碍,社会资本才能真正发挥其内在优势,有力地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