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昨日发布《当代中国调查报告丛书:中国社会和谐稳定跟踪调查研究》。在收入方面,2013年调查结果与2011年相比,以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五等分分组,中等及以下收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增速较快,但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最高20%收入家庭与最低20%收入家庭相比,平均收入差距仍高达20多倍。(12月26日《北京晨报》)
调查的结果,真实地反映了民众收入的现状,以及其表达的诉求。“最盼涨工资”恐怕是最直接也是最强烈的愿望,并作为民众表情被定格。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调查显示,收入分配改革、“涨工资”是普通老百姓最关注的热点。而要实现共同富裕,以“涨工资”为形式的收入分配改革就必须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不过,“涨工资”只是民意诉求的一方面,从政策的角度来说,不能缺少“控物价”这关键一环。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虽然工资在不断上涨,但相比于物价的涨幅而言,依然处于落后状态。此意味着即便名义上的工资在不断上涨,但实际购买力却在不断下降。事实上也是如此,虽然现在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较之于过去却明显感到购买力在下降,同时也造成经济压力的不断增加。在退休金层面,尽管“年年看涨”,实际养老金替代率却早已跌破了国际警戒线,造成事实上的生活水平的下降。
如果工资始终涨不过物价,要想感受到收入增长带来的尊严感则是奢谈。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特别是以房价和日常生活用品价格的居高不下,各种“物价攻略”应运而生,一张张民生账单也折射出生活状态的窘迫。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立足于两个层面,一是“涨工资”应有底线标准,也就是必须与物价上涨水平持平甚至要略高;另一方面,在工资普遍难以上涨,存在支付压力的情况下,控制物价的较快上涨,使之与工资水平较为接近,应当是另一种实现路径。
正如有论者所言,如果在工资上涨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能让物价稍微停一停“一路狂奔”的脚步呢?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人民币在境外持续坚挺,购买力也不断增加,在境内却是不断缩水,这说明在物价的调控之上,还可以有更多的作为。因为控物价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民生问题。
控制物价的上涨,主要是避免货币贬值,减少“有水分的增长”,一是要避免货币的滥发,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二是要减少债务的增长,遏制提前预付的泛滥以及偿还的压力;三是要将各种物价调控的措施落到实处,特别是对于民生保障方面,要有更多的公共投入,使之发挥兜底功能;同时,要加强对垄断价格的管控,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消除非理性上涨的空间,坚守相应的价格红线,如此价格才会真正处于一个合理的上涨区间,使个人收入转化的购买力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
总之,实现了可控的物价因素,“最盼涨工资”才会真正得到实现,抓住了两端,民意诉求才会得到实现,民众利益才会获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