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论坛4:治理模式的演变与培训和传播
在“治理模式的演变与培训和传播”主题论坛中,瑞士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城市问题专家于连·伍斯纳,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李欲晓,分别担任中欧主持人。
对于城市治理模式,德国柏林城市化专家阿莉娜·德拉特女士认为“在城市的发展中,无论在欧洲还是其他地方,市民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柏林城市街区改造项目的具体案例,她向与会者说明如何让市民参与到城市规划中,与他们达成共识。通过做到信息透明、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平衡,让市民与管理机构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
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秋风从文化的角度发表了对于治理模式的看法:文化是发展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治理手段。所以,在欧洲的城市,总会看到教堂,这是欧洲治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治理比较强的地方会有寺庙或者祠堂。这说明治理的根本在治人心,而宗教或以宗教为基础应该是治理的基础。他认为,中国建立社会自治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重建的过程,只有当文化被重建,逐渐树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制度,社会制度才有可能改善。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毛寿龙,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述城市治理结构的前因后果,认为“人类历史上,自由平等的城市治理会让城市更加富裕,权力等级封闭的城市治理只会让更多的人‘被奴隶’。在人口的控制上,过去是帝国以暴力为基础,现在已经转变为其它各种各样的控制。对于我们每个进入城市的人来说,应该了解城市的治理结构,然后研究它、改变它,从而建设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与会嘉宾还从智慧城市的角度阐释了如何运用现代科技走出城市治理的创新之路。
IBM(中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及智能运营中心专家苗凯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要从综合运营的角度去思考,目的是让有限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信息化手段可以从四个角度解决城市化的问题,即区域服务整合、区域管理整合、区域产业创新、区域资源保护。
英国Bristol中国伙伴关系执行主任狄安娜·范功博说:“我们之所以提出智慧城市的项目,最主要的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由于我们的市长是民选出来的,不隶属任何一个党派,可以根据70个市议员的意见最终形成决策。另外,我们鼓励市民的参与,并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让智慧城市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家有信心,才会让我们的发展速度更快。”
湖南城市热点无线通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杰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的梅溪湖案例,阐述了政府与运营商之间的合作模式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他说:“政府是智慧城市的管理者、使用者和受益者,我们是创造这样一个技术环境,不经过我们对技术的应用开发,很难服务消费者,很难产生价值,很难提供给第三方使用。然而,政府与运营商的合作模式还在路上”。
在听了中外嘉宾对于智慧城市的发言后,城市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幼云提出:“由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宣传口号翻译不当,‘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让人们误解为农村让生活不美好。这给了我们启示,做智慧城市首先要把理念搞清楚,要明确内容是以人为本,科技手段是为人服务的。其次,要把手段和目的搞清楚。因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人的发展,智慧城市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处理好两个关系,即人和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而不是一切以技术唯上。第三,由于这是新理念,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还要把政治、经济、社会,包括文化、民生等全面考虑进去。第四,对各级官员的培训要有不同的要求、宣传手册,以提升他们的能力,实际也是提升工作效率。最后,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公民社会等等都要放大到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中去。
天则经济研究所常务理事、副所长冯兴元、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詹庆明、学而优书店总经理陈定方等,还从制度建设、城市建设等多个角度,以及宏观、微观层面深入地探讨了如何从人的方面对城市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让现代城市充满人情味。
李欲晓在总结发言中说:“大家的讨论和发言让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总结:城市治理模式和培训传播,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不断增长的社会而言,涉及各个方面,要求政府等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不断提供足够的、丰富的产品。这不仅是对数字网络化的管理,更是对老百姓的全方位的服务。一天半的讨论,我们形成以下几点共识:1、中欧存在的问题,是阶段性的问题。2、当前,中国主要要解决住房、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而欧洲国家是在比较完善的基础上创造多种需求的环境。3、技术是为人服务的,人是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这应当是技术变革的根本。我们很高兴看到欧洲在成熟技术和他们为人民的权力而努力实现的目标,这无疑给中方的同行很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