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是需要记忆的,没有记忆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也不会形成一个共同的集体认同,更不可能营建起一个精神家园。
一位在山里守望了15年的护林人,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15年间,他只回家15次,常年就在深山里,用他的双脚丈量了12万亩森林,非常不简单。有时候几个月见不到一个人,所以他最大的渴望就是有一个人在林子里跟他谈谈话、喝喝酒,但是去的人非常少。我想,他守护的是巫溪人对生态的尊重,对森林的记忆。我们认为守望者比远行者更值得敬重。陶斯亮会长曾说:我们出发得太早,走得太快,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在想,在生态良好的巫溪,在厚德载物的巫溪,实际上可能会迎来远行者的回归,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是多么难得。这个护林人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记忆,这是城市和社会需要的。
第二个故事,从英国的首席植物学家威尔逊1910年在巫溪拍摄的大宁古城的照片,我们认为这种社会的记忆是人们精神的纽带和心灵的归属,必须代代相传。那么,如何相传?我们县有一位名叫汤绪泽的老先生,他研究巫溪的历史50多年,一直呼吁恢复这个古城墙和城楼,而这个古城墙在文革期间埋了40多年,我们现在把它挖出来了。汤老先生在弥留之际,我去看望他,当时他已经昏迷了三天三夜,我拉着他的手说,我们现在准备重新修建大宁古城。这时奇迹发生了,他的眼睛突然一亮,闪烁出一种光芒,他说为这件事呼吁了几十年,还写了一首大宁古城墙的赋。这件事情让我们感到,这个古城墙、这些历史的记忆,让我们的心连在一起,让城市里的人更加安定。此后,县委做出决定,重修大宁古城,并根据原貌完全等比例、等尺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