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发改委专家:城镇化不等于城市建设
时间:2013-12-14 12:14:5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定军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该《决定》提出,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具体而言,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对此,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认为,如果国家引导企业转到中小城市,则不一样了,“中小城市有就业岗位了,消费水平低,更容易生活下去,农民工会愿意去。”12月13日,肖金成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如何看待国家即将召开城镇化会议,公布新的城镇化发展规划的作用,如何看待新的城镇化路径,以及如何看待直辖市,以及各地新提出的省会城市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肖金成。

    《21世纪》:国家近期召开城镇化会议,将出台新型城镇化规划,到底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肖金成:现在提新型城镇化有一个时代背景:过去认为城镇化就是搞城市建设,把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概念混淆在一块了,认为提高城镇化水平就是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提高城镇化质量就是提高城市建设质量,这是认识上的偏差。现在提新型城镇化就是纠正过去认识上的偏差。我们现在说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逐步提高城市人口的数量,减少农村人口的数量。

    第二是过去的城市发展比较粗放,不集约,占用了很多耕地,浪费了很多土地,现在我们提出要集约用地,建设低碳、智能、绿色、宜居的城市。

    第三,过去发展城市,没有考虑如何带动农村,没有实现城乡统筹,造成严重的城乡分割,形成城乡二元结构,我们现在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所谓新型城镇化大体包括以上三个方面。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就提出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当时城镇化的本质被掩盖了,造成一种印象:所谓城镇化就是造城,就是圈地。

    其实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应该是集约的低碳的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城镇化,所以应该全面准确认识城镇化。

   《21世纪》:新型城镇化对经济长期发展有什么影响?

    肖金成:城市人口的消费三倍于农村人口的消费。城镇化水平提高是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的。

    一方面城市消费水平比较高,一户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挣的钱基本上都花掉了,比如服装消费,电子产品消费,文化产品消费,这在农村是很少的。所以城镇化有利于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增长。

    第二从消费结构来看,农村的消费主要是住房的消费和节日消费,农民工长期在外地,挣的钱寄回家里,攒起来干什么,就是盖房子。但是从城镇化的趋势来看,这些房子以后可能就浪费掉了。如果全家进城的话,他盖的房子就没有用了。农民在农村的节日消费,主要是农产品[-1.53% 资金 研报]消费,主要是喝酒吃肉,而文化消费、服装消费、日用工业品的消费占的比重较低,进城后也会改变。因此城镇化水平会提高消费水平。

    企业需要向中小城市转移

    《21世纪》:农民工市民化,农民的养老要转到城市,此外,还需要大的基础设施配套,这需要很多的资金?

    肖金成:农民进城如果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待遇,政府要增加支出这是肯定的,作为城市居民,就应该和其他市民享受同样的待遇。因此农民进城务工居住,政府要花钱。但是不能说因为政府要花钱就不让农民进城。

    比如说养老保障问题,实际上并不是政府来花钱,实际上养老保险金是农民工自己和所在企业交钱,是自己为自己保障,并不是政府出资为农民保障。农民在年轻时进城务工把一部分钱交给政府建立养老保障基金,企业再出一部分资金,不会增加政府的压力。

    第二个问题——住房。第三个则是基础设施投资问题。不能说农村人来了增加了交通拥堵。农民工大部分都买不起车,所以农民工增加后,不是说城市道路就要按照算术、几何基数上升的。不是说,增加一万人就要多修一条路,就要多建一个污水处理厂,所以说农民进了城基础设施就要成倍扩大是不对的。

    《21世纪》:多年来说要控制大城市,鼓励农民到中小城市去,但就业机会主要在大城市,农民工不愿去没有就业机会的小城市,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肖金成:大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高度聚集,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服务业发达,工资待遇和收入水平比较高,所以人们还是希望到大城市去。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2条,一是根据级差地租,设定土地使用税,市中心和郊区不同,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不同。这样一些低附加值的产业就会从大城市转移出去,转移到中小城市。中小城市的就业岗位多了,人就往那里去了。

    农民工到城市来是为了找工作,找不到工作能呆得下去么,能活得下去么?所以首先要提高中小城市的吸引力,必须要进行产业的转移。中小城市有就业岗位了,消费水平低,更容易生活下去,农民工会愿意去。

    第二政府要逆向选择,比如说中等城市、小城市的基础设施要完善,财政体制要改革,转移支付要更多地向中小城市倾斜,现在我们的财政体制对中小城市没有很好的支持政策,所以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太不完善,所以企业不愿意到中小城市去。

    要双管齐下,一是财政体制要改革,基础设施要完善,吸引企业去中小城市,二要通过级差地租,即通过提高大城市的成本,促使企业向中小城市转移,这是比较有效的办法。

    城镇化会提高消费水平

    直辖市造成区域差距

    《21世纪》:现在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标准要变,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县改市,这会使得很多城市的地位提升吗,比如增加副省级城市数量?此外还需要增加直辖市吗,目前中部和珠三角还没有?

    肖金成:城市就是城市,不能城市大了就该赋予高的级别。行政区就是范围,不能说有多大经济规模,多大的人口,就要提高级别。老子就是老子,儿子就是儿子,不能儿子长大了,就要成为老子的老子。

    比如城市规模大了就要变成直辖市,实际上城市与区域有关系。你那个城市直辖了,和那个区域就分割了?这是人为地搞区域分割。所以我说我们的行政区划存在很大问题,有的地方“小马拉大车”,有的地方“大马拉小车”,行政级别和行政区划完全是两个概念。所以我不太赞同根据经济规模或者人口多少来确定行政级别。

    直辖市本身就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比如说,如果天津不直辖,河北就不会这么落后。因为天津直辖了,行政区域就被切割了。而且我们的行政壁垒又这么严重,所以说直辖市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改革行政区划,应该从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的角度来调整,而不是说谁搞大了,就把级别提高了,这助长了我们唯GDP论英雄的不良风气。城市一直辖,所有的干部都提一级,这平等吗?你这个城市直辖了就提高级别,别人没直辖级别就不能提高。我们不能再把这个不合理扩大化、普遍化。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