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在手机上发布需要‘帮逃’的课程名、时间和补偿条件,不出1个小时,就会有低年级同学主动联系你,愿意替你‘代课’”。近日,一款专门为大四学生设计的APP软件“超级逃课助手”让“大四空巢”现象再次引起人们关注。(12月4日《中国青年报》)
一面是求职、考研的现实压力,一面是直接和毕业证捆绑在一起的“出勤率”,“逃课助手”与“点名软件”的“博弈”频频上演,但无论谁输谁赢,尴尬的都将是大学教育。大四空巢,空的不仅是教室,更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临近毕业,大四学生与老师不再“合作”,而是“雇人代课”,这样的黑色幽默,不笑也罢。长期以来,国内高校不以学生需要为依据的课程设置导致了大四学生在“考研就业”和“上课毕业”之间穷于应付,加上学校将“点名进行到底”,“压力山大”的大四学生只得仰仗于“逃课助手”,虽为下策,但也实在是无奈之举。
面对师、生两难境地,学校可否该应需而变,改变僵化的课程安排模式,多为学生着想一下。取消大四课程固然鲁莽,但改变课程设置应不失为两全其美之计。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多开设一些真正对学生有实用的的课程,通过完善就业服务、考研指导等工作,真正让学生从课堂上受益……课程的设置应该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做不到这一点,学校设置的课程就成了学生的“负担”。
提起中国大学教育,可谓为人诟病者众,其中五花八门的上课点到形式更是因其“新闻性”而倍受媒体“青睐”。其实大学课堂正如市场交易,要想让消费者买账,最终还得考虑买者的需要。这种需要体现在大学教育上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而纵观今天的高校,一面是学生被“点到”“挟持”着去上自己不喜欢的课,“冷冰冰”的课堂上一个个“噤若寒蝉”亦或“如坐毡毯”;而一面又是真正受欢迎的老师少若凤毛麟角,让人寻寻觅觅求之而不得。
究其原因,受欢迎的课堂各有各的“幸运”,不受欢迎的课堂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授课老师“自说自话”,置台下的学生于不见。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发黄的PPT怎能够照念一年又一年?致“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于罔闻,却打着“对学生负责”的幌子,用“点到”来维持课堂,其目的或为业绩,或为颜面,或为自欺欺人的“虚荣”,结果必是适得其反。
诚如罗素所言:“教师应该把学生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真正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不需要点名来维持,也不会上演“代课”的闹剧。真正以学生为本的老师,是为学生长远发展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给予学生真正的影响,而不是靠“点到”将自己拔得高高在上。在改革大学教育的口号叫得山响的当前,首先要做的还是重新找回大学的精神,重新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否则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将越来越远,甚至将是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