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归根到底要提高国民素质,真正地把国民变成一个个能够站起来的、顶天立地的人。所以,城市应该是一座大学校,能够把普通人变成有觉悟的公民,这是城市重要的功能。
记得我八十年代初在大连作家协会工作的时候,中国的农民刚刚富起来,大连出产海产品,又有果园,国光苹果就出在大连。突然有一天,一个农民来找我,说他和几个村民集资在海边建了一座规模很大的“避暑山庄”,希望我能去看看,最好带个电视台的记者给他们拍一部纪录片或者专题片。我特别有兴趣,就和电视台记者一块儿去了。到那以后,我非常惊讶。因为那儿的建筑相当于四星级宾馆。宾馆建成后,所有的服务员都是本村农民的子弟。他们通过去大连以及附近城市进行专业培训,管理经营宾馆。除了宾馆,他们还成立了船队,专门到海上去捕捞海产品,然后在自己的水产品加工厂加工罐头。我当时觉得这是件很新鲜的事情,就为此写了一个脚本,电视台记者把它拍成专题片。后来我去了美国,听说这个专题片得奖了。
回来后,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父亲陈占祥。他特别感兴趣,一再详细地向我询问这件事情的过程。他对我说:“城市化在西方历史上是一个非常血腥的过程。圈地运动使无数的人无家可归,流入城市,给城市带来了非常多的问题,比如,犯罪、失业、贫穷、疾病、偷盗、社会治安等。城市化以及它所带来的问题迟早会在中国发生,不过,你告诉我的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希望。我觉得中国的城市化,不见得非像英国那样,把农民逼进城市当苦力,不必像圈地运动那样,让流离失所的农民不能养家糊口就铤而走险,给社会带来巨大风险。”
父亲说,如果中国的农民都能够像大连的农民这样,把自己的家乡逐渐建设成一个个城镇;在建设新城镇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和企业合作,共同经营自己的土地。他们可以凭土地参股,逐步地转变身份,既是土地的拥有者,又逐渐掌握一门技艺,成为工人或雇员,学会怎样从农民转化成为一个城市的市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真正变成一个公民,懂得什么叫法律,怎么通过法律保护自己和家园,并学会怎么去尊重别人,跟周围的人相处,那么,这个城镇化的过程应该是中国几亿农民的大学校。
父亲的这段话让我印象很深。不过,当时我觉得这还是很遥远的。没想到,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开始城镇化的进程。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这个过程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中国的城市化应该给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带来利益和福祉,而不是让开发商们打着城镇化的旗帜去掠夺和盘剥农民,把农民的土地装进他们的腰包。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将来会酿成血流成河的惨剧。
一座城市,一座好的城市应当是公民的学校,应当是塑造高尚人格的地方,铸造美丽灵魂的地方。城市要能够让全民终身受教育。在美国大学的课堂里,常常可以看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和年轻的学子一起学习。尽管他们退休了,但他们希望充实自己,让自己永远不断地往前走,哪怕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也要学习。我觉得,如果一个城市能够赋予一个公民这种权利的话,这个城市太棒了,我希望我们的城市也能够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