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质量
时间:2013-10-23 14:48:03  来源:城市化杂志 

  主持人: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意义重大。今天我们主要就这个《意见》讨论几个问题:第一,在中国城市化率刚刚过半之际,国家首次以国务院的名义就城市基础设施发文,基于怎样的背景?第二、《意见》的发布将从哪些方面提高城市化质量?第三、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给哪些领域带来商机?大家可以发散思维,畅所欲言。

  翟宝辉精彩观点:
  城市是人类在基础设施平台上进行各种活动组合成的场所。城市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城市梦最重要的依托是城市的基础功能,城市的基础功能需要依托基础设施完善,联网成线,所以它一定是下一步城镇化的工作重点。

  翟宝辉:我所了解的这个文件的背景是住建部对十八大以来国家总的发展态势的把握。大家都非常关注李克强总理有关城镇化的论述,特别是他在2012年9月7日发改委召集的一次城镇化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讲到了很多城镇化的重点。比如,从城市建设的角度,下一步工作重点应该放在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的承载能力提高上,因此,未来的投资重点或者是热点应该是这个方向,但如果这些城镇步大城市和中等以上城市过去以土地开发为主的后尘,那结果将是灾难性的。我猜测下一步城镇化的重点一定会转向提升城市的基础功能上。发展城市必须有功能和运行的概念,城市的功能是为人类进行各种活动搭建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主要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构成和支撑,其中城市基础功能是由基础设施支撑的。大小城市的差别首先是基础功能的差别,所以,一个好的城市首先要有完善的基础功能,这样,这个平台才会是完善的、顺畅的、联网的。建设领域一直在提“三通一平”到“七通一平”,就是把城市的基础功能内容再细化,例如电信设施、光缆等的升级,实现智慧城市。现在,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七通一平”的概念,即将道路、水、电、暖、通信、园林绿化、垃圾收运处置和场地平整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城市这个平台才算基本搭建完成。城市平台的建设绝大部分属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一部分为公共服务设施。基于这样的城市特征,我认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是下一轮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重点。

  实际上,从城市运行的角度看,尽管过去我们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但是这些设施成网连线,达到自如运转、不出毛病很多城市还没做到,包括大城市、特大城市。很多大城市弱不禁风、弱不禁雨就是例子。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交通是最应该讲究系统工程的,但是系统思路在交通建设里面,我指的是具体建设过程中,基本没有体现。举例说,全国所有的省会以上城市,甚至全国所有的地级以上城市,哪个城市的高峰都堵车,而且比首堵可能还堵。为什么呢?是因为这些城市的车量和道路面积的比率太高了吗?不是。是因为城市为了快速完成一个道路改造工程,道路全线“开膛破肚”,一条路全部打开施工,那么过去通行的车辆到哪去?被逼到平行的道路上去了,本来就堵的未改造道路就更堵了,这就是没有考虑城市运行的需要,如果这个城市有两条路同时开工,城市不堵才怪!这些问题在有些大城市就避免了,如在北京,大家会发现,晚上11点钟左右才施工,早晨4点已经停止施工了,然后用大铁板盖上,避开了早高峰和晚高峰因修路影响通行,保障了城市的正常运行。当然,一天只有5个小时左右的施工时间,就必须把工期的日历期延长。很多城市的基础功能不完善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投资不足、基础设施联网成线的功能没有很好地衔接和发挥,可能是最主要的问题。未来的投资重点应该向这个方向去努力,而不是重复过去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发的发展模式。

  除了道路问题,基础设施里面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垃圾处理。现在,无论大、中、小城市还是乡村,几乎都没有堆放垃圾的地方。老百姓都不希望自己的房屋周边是垃圾箱、垃圾筒、垃圾场。焚烧垃圾也有很大问题。比如在杭州,中国建的第一个垃圾焚烧厂,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却发现垃圾量不够,垃圾燃值不够,结果只能加煤进去。我最近刚从湖北调研回来,有一个新建的垃圾焚烧场,也是因为同样的问题,一个月只运行一星期。为什么建这么大呢?他们说,当时是省政府支持的,说周边的垃圾全运过来。结果因为运费、配套的政策没跟上来等问题,那些城市不给他们运送垃圾。他们又没有大量的车辆人员去收垃圾,他们希望我们能够推动湖北省把基础设施的共享做好,涵盖垃圾的共享。其实,建一个能为周围七八个城市服务的焚烧厂,其他周边城市就无需再建设了,补贴一些运费,共同送到焚烧厂即可。但是想完成这项工作还有很多困难,比如补贴资金从哪来?中央能不能投一点,省政府能不能解决一点,地方能不能解决一点?几个一点就能把基础设施共享的问题解决掉。还有污水处理也是这样,过去建污水处理厂大家很积极,我记得第一个被媒体披露的就是重庆的污水处理厂,花两个亿左右建了一个污水处理厂,由于缺少一年3000万元的运营费,就停止运行了。广东的清远也是这样,它的污水处理厂是按90平方公里服务半径建的,但是管线只铺设到了15平方公里,最后没有办法,开开停停,可是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的关键是由电脑控制,中间如果一停一开,原来设计15年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可能5年就报废了。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运行概念不足造成的。现在也是到了这个阶段,如果新型城镇化还是重走4万亿投入的老路肯定要出毛病的,不仅仅是对中国的损失,对世界可能也是损失。如果转向基础设施建设的话,我们接近20000个建制镇加上660多个城市,就是中国城镇化的希望。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叫“中国的城市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城市梦最重要的依托是城市的基础功能,城市基础功能的发挥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联网成线支撑的,所以它一定是下一步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我不想说城镇化有“质量”,因为城市的质量、城镇的质量决定城市化的质量。甚至我也不想说有“城镇化建设”,因为它是城市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提高了才叫城镇化加速。所以,我们的聚焦点应该聚集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上,下一步我们的城市发展、城镇发展、城镇化的推进才可以上一个新的台阶!


  宋葛龙精彩观点:
  文件在拓宽民间投资领域、促进其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要重点考量可经营、不可经营问题,特别要考虑经营的可持续性。
宋葛龙:文件规定,要“确保政府投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围绕这个问题,从体制改革的角度讲,我觉得这个文件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坚持和贯彻了“两个毫不动摇”和“两平二同”。文件规定,要“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有合理回报或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可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在市场准入和扶持政策方面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这充分体现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通过深化改革,营造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环境,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让社会资本释放巨大潜力,为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增添持续动力。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

  第二,妥善处理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政公共事业改革,对世界各国来讲,都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从这个文件的精神来看,文件厘定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求“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政府应集中财力建设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要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有合理回报或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可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引申,除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外,文件实际上也界定了市政公用事业投资、建设、营运中,所有权与经营权、企业和事业、可经营与不可经营的界限,至少是在原则上作了界定。

  第三,从城市管理体制来讲,这个文件打破了过去那种各自为政的局面。具体举个通俗的例子,就是过去某些城市道路施工时,你开个“拉链”,我也开个“拉链”,是相互分割的、互相不往来的、不共享的城市管理体制,或者说是管理机制。文件实际上明确要打破这样一种体制机制,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立现代城市管理体制。这一点,可以从这个文件的字里行间体会得到。

  如何落实好这个文件,或者说这份文件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初步看,至少有这么几点:

  首先,哪些可经营?哪些不可经营?过去一段时期,有不少城市要“经营城市”,后来很多方面觉得这个词不好,事实上也有很多弊端,现在搞成城市可经营项目的招投标。最典型的例子是佛山,每年都有这样的招投标,统计一下累计实际投资有几千亿元,都是实实在在的GDP。全国330多个地级市,如果每一个地方都搞城市可经营项目招投标,一个地级市一年20亿元甚至上百亿元并不难,即使按20亿计算,330多个城市就是6000多亿元,相对于50多万亿的GDP,拉动经济增长的幅度是不小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改革的力量很大。但是,对于企业和政府来讲,最重要的还是要注意,哪些可经营?哪些不可经营?如果政府将不可经营的项目推向市场,那么,政府履职是不到位的;而企业如果经营不可经营的东西,那么就会像翟处长说的,企业经营的持续性、连续性、盈利性就会成问题。

  其次,作为政府还要考虑共建共享的具体机制问题。公用事业部门,如给排水、供电、供气、垃圾处理等领域,涉及部门多,要统筹考虑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我非常赞同刚才翟处长讲到的,中国的城镇化是新型的城镇化。而且,从中国城市的承载能力来看,重点吸纳人口的地方还主要应是中小城市,当然也包括小城镇。中小城市在吸纳人口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城市的扩张,要坚持高起点,建立城市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真正做到规划引领、民生优先、安全为重、机制创新、绿色优质。

  再次,要有长远眼光,摒弃短期行为,不仅着眼于城市,还要着眼于农村。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一方面,要让近2.5亿已走进城镇的农民工真正融入城镇;另一方面,据专家预测,我国城镇化达到成熟阶段,约有20年的路要走,还有约3亿人口要从农村转移到城镇。这就要求通过有步骤、可持续的制度设计,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土地、公共服务等体制改革,让农业转移人口能够进得来、留得下,就业放心、居住安心。即使如此,将来总还有几亿人在农村生产生活,这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生态保护等等都有重要意义。所以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只看到2亿多农民工进城落户,还要着眼于更多的人进城落户,甚至还要考虑将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乃至城乡一体化后,让所有人民享受高水平的城市基础设施。


  主持人:宋司长从体制上谈到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平竞争问题,又从制度上谈到,打破现在的僵局,积极共建,保持共享。另外,就是给企业提了个醒,即经营的可持续性,盈利能力。他还对城镇化提出了很好的思路,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现有的2.6亿农民工,今后还有更多进城的农民,农村怎样把基础设施建设得更好,能够让农民享受到更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均等化的改革福利。谢谢宋司长的精彩演讲!下面有请欧阳老师。


  欧阳东精彩观点:
  国家政策有了,宏观政策有了,下一步要怎么做?如何执行是关键,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前瞻性的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尤为重要。规划设计要满足未来城市一百年以上的需求发展,而现在我们经常是出现了问题才去解决问题。

  欧阳东:之前我们国家一直在关注GDP、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很少关注节能环境的建设、科学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的文件非常好,我认为如何贯彻执行这个文件才是关键,所以,我说四点个人建议:

  第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运营模式是关键。
  提高基础设施(管网、防涝、消防、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的建设质量,提高运营管理的水平,消防隐患,增加防灾能力和保障运营安全。北京近年的水灾都说明,我们最缺的是应急预案。如果有应急预案,有人在关键点坚守岗位的话,水灾危害程度就会减低。所以,“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是前提,一定要有应急预案,提高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

  对于基础建设来讲,运营模式是关键。基础建设投资非常大,如何解决建设资金的来源?我认为应该从国家、地方和引资三面来解决。由于中央和地方财力有限,引资是关键,但是,凭什么投资,如何引资?所以未来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招商政策和商业模式。据说,当年投资美国旧金山大桥1美元的人,现在可能连百万、千万富翁都不止,这跟它的非常好的招商政策有密切关系,实现了“先投入后产出”的模式。我认为基础建设要做到“商业模式+ 管理”,实现多赢,才能贯彻执行好。

  第二,前瞻性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尤为重要。
  国家政策有了,宏观政策有了,下一步怎么做?对于一个城市来讲,规划尤为重要。规划设计要满足未来城市一百年以上的需求发展,而现在我们经常是出现问题才去解决。城市基础建设是百年大计,前任种树,后人乘凉。我了解到两个城市下水道工程案例。第一个案例:法国巴黎的下水道工程,非常有前瞻性,据说,它是全球下水道的楷模,它的下水道工程,全长2300公里,地下50米,四通八达,有6000个蓄水池,2.6万个下水井盖,全部都做保护,绝对不会伤人,建设周期100多年。那么,它的运营模式是什么呢?现在,一年约有十万人前来参观,每人次费用为3.6欧元,所以,它是具有一定的回报性的。许多人去了巴黎都看地上著名景点和经典建筑,其实地下也非常漂亮,而且那里还办展览。法国名剧《悲惨的世界》中有一句名言“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我觉得十分正确。再说巴黎的垃圾、污水处理问题,现在他们每年回收的固体垃圾是1.5万立方米,有4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净化容积是300多万立方,他们只有1300多个维修工人,维护方法是用100多年前发明的一种金沙船和木球,最传统的方法。

  第二个案例:日本东京的下水道工程。当年,东京的下水道出现问题,日本政府从1997年开始到现在花了十几年的时间进行修建。据说,日本东京的地下排水标准是“五至十年一遇”(一年一遇是每小时可排36毫米雨量),最大的下水道直径在12米左右,在地下50米深处,由6.3公里长的隧道串接而成,东京地下排水系统可以全程电脑监控,日本政府是出事之后花重金在地铁下面另设排水系统。其实,我们国家也有一个特别好的案例,就是故宫,故宫从来没有涝过。

  第三,可以解决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配套问题。
  一个城市建设要统一考虑总体布局、占地面积、人口密度、交通道路布局、垃圾处理等等。统筹解决好布局的问题,可能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配套问题。2012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城镇化率是51.7%,发达国家约80%,目前每年新增城市人口约1000多万人,解决好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通信、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才能处理好城镇化发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带动设计、施工、运营、材料、装备、信息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企业提供良好发展机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部分就业岗位。

  第四,建议采用全生命周期的BIM技术来进行基础建设。
  我最近主编的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一本书,书名《BIM技术——第二次设计革命》(中英文),书中BIM技术革命实际上是第二次建筑产业革命,BIM就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叫建筑信息模型。用于建筑行业的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它是个技术系统,或者叫技术平台。

  BIM技术不仅用于建筑行业,也可以用于其它领域,例如,我们把BIM技术运用到集团的法务管理中,提出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法务体系”。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事前控制”,占到60%,是全员的注重预控风险,就是事前希望全体员工了解法律知识,防范风险。第二部分“事中控制”,占30%,是全过程注重控制和检查,就是做事要严格执行流程,严格执行制度。第三部分“事后控制”,占10%。是全方位注重救济和补救,请管理、技术、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参与决策,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这就是采用了BIM技术的理论。

  5D技术的四大目标:节省5%—15%的建造成本;缩短5%—15%的项目时间;提高20%—30%的项目质量;降低决策风险,提高投资效益。

  机电管道打架是老生常谈,是一个老大难问题,通过BIM技术的管道碰撞检查,可以从技术上解决此问题,通过技术提高质量。

  通过BIM技术,统筹规划一个城市有量化标准的、科学的、合理的市政布局,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统筹规划一个城市的有量化标准的科学的相对合理的市政基础设施布局。不能出现施工还没有完成,就不能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做到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一劳永逸地解决。建议BIM技术在设计、施工、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的城市基础建设的全过程中实现。


  刘凯精彩观点:
  城镇化给节能环保产业带来机会。以水处理为例,一是水处理由单纯的量的提升发展到“量增质升”的阶段。二是形成全链条污染物的完全治理。三是水处理由单纯的治理向“资源化”方向发展。四是排水管网专业化运营服务即将进入市场。五是专业化的技术和运营管理能力,今后将会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刘凯:我从事节能和环保工作,因此我从节能环保与城市化的关系,以及我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切身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环保最大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生存,集中体现在城市化的品质上。我给大家谈谈我体会比较深的几个小例子。首先还是法国巴黎,工作五年左右的人月均工资应该在2000到3000欧元之间,居民用水价格是4欧元一吨;在北京工作五年,平均月薪应该不止2000到3000元人民币,但是我们的水价是4元人民币一吨。但是,巴黎的水厂建设水平和运营管理水平非常高,水质当然也是非常好。这个例子给我们两个启发,一是市场对水质的提升具有很高的期望;二是随着水质的提升,水价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市场参与各方应具备按质定价的共识。

  第二个例子,在以色列,天然水、海水淡化的水、还有中水回用的水,大约各占全国用水量的1/3。这个比例非常惊人!我们目前生活用水主要来自于天然水源,不仅地域分布不均衡,而且总量不足。解决我国水资源紧张的困难,海水淡化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路径选择。在以色列,几乎没有一滴水是处于不可控制的状态。以色列城市管网里,水的损失率大约在5%左右,而在国内,我们的损失率会是几倍甚至于更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网陈旧、运行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方式粗放。而且,陈旧的管网还会产生饮用水二次污染的危害,降低了供水质量、增加了用水成本。家用净水器的热销,是最好的证明。

  第三个例子,作为从业人员,我们在全国跑了不少地方。在从中央到地方都严格狠抓环保的大背景下,仍然有不少工矿企业甚至于开发区不严格执行环保要求;有的环保工程公司,降低工程质量,以低价竞争抢占市场。

  以上罗列出的现象可以折射出环保事业存在的一些困境。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的背景下,环保设施粗放式的建设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发展速度的要求。但是,进入到中国经济发展2.0时代,环保设施的建设管理如何支撑城市和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环境质量如何满足人民对生活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

  上述问题,原因大致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价格形成机制没有理顺。环保收费标准偏低且征收、给付不能足额到位,造成运营经费不足。二是按质定价的还没有成为市场参与主体的共识。好的环境品质一定伴随着相应的社会资本投入,既要靠财政支持、同时也需要市场价格的支撑。三是配套管网建设的滞后,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手段粗放。四是对污水回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污水处理存在“重水轻泥”现象,污染物富集在污泥中,形成新的污染,有待今后进一步治理。五是环境服务业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服务业市场分散,运营技术没有显著提升,环境服务标准与人民生活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环保设施管理规范化程度不高,有的服务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不达标、操作管理制度不规范、现场管理松散不到位。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为我国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以及对于更大规模城镇化建设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要求。环保产业是国务院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以水处理为例,我个人的理解以下几个领域存在重大市场机遇:

  第一是水处理由单纯的量的提升发展到“量增质升”的阶段。一方面是新建水厂的投资,另一个方面是老厂的提标改造。满足人民对水质的更高要求。第二是全链条污染物的完全治理。污泥处理的市场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潜力,目前主要问题在于商业机制的不完善,没有像污水和垃圾焚烧处理一样形成一个很好的商业机制。第三是水处理由单纯的治理向“资源化”方向发展。将污水变“废”为“宝”。水、泥综合治理,中水梯度回用,污泥可以采用堆肥、焚烧、脱水等技术资源化利用。第四是排水管网专业化运营服务,即将进入市场。大家现在都在呼吁形成一个市场化的规则,很多社会机构包括民营资本都想进来。第五是专业化的技术和运营管理能力,今后将会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很多是重投资、重保有、轻运营,从整个社会角度来讲,供水、污水包括中水回用管理和运营能力没有提高,虽然出现了一些航母级的企业,但对水的运营管理没有提升。这块,北京市做得很好,为全国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经验。

  以上这些都是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对环保产业带来的机遇。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一部分,环保市场要靠政府进行推动。政府以前往往是作为一个市场参与者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其实刚才宋司长也说到了,城市可经营的项目能不能够留给市场来做。相关参与者准确的角色定位,有助于形成良性发展格局。政府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制定规划、标准以及规则,监督引导市场运营。作为公众,应该有按质付费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参与到环保中来。对于环保企业,在良好的制度规则下,应该遵守守法和诚信的市场意识。
可以预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顺应城市提升发展和城镇化大趋势,环保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主持人:谢谢欧阳老师和刘总的精彩发言。欧阳老师重点谈了如何贯彻文件的四点意见。一是以人为本,安全第一,运营模式是关键。二是前瞻性的科学规划尤为重要。三是科学的布局也尤为关键。四是提出基础建设应该采用全生命周期的BIM来进行。观点新颖,并且辅以大量例证。刘总的发言逻辑清晰,提了五个问题,五个机会,三个意识。一个是政府要有推动意识,交给市场的意识,二是消费者应该有按质付费的意识,三是企业要有守法经营、诚信的意识。非常精彩,我们现在请朱总谈谈他的看法。

  朱锦成精彩观点:
  城镇化建设不能只追求高品质、高消费、开豪车、住豪宅的生活,还应该回归到朴实的、自然态的生活方式。通过城市化来进行城镇建设,我希望能融进一种带有中华文化印迹的自然态的建筑、生活方式。

  朱锦成:城镇化现在是经济拉动的主线,是政府提出来的号召,我认为,城镇化应该做到因地制宜,不能做成单一的样板,不同地方的城镇化建设要有不同的特色,不同成功的案例。

  我生长在农村,比较清楚农村的氛围,小时候我们生长的环境鸟语花香,我们和小动物一起共同成长,对植物开花落叶的过程都有初步的了解。而如今城市的孩子,看不到小动物,不清楚动植物是怎么生长的,加上家长比较宠爱孩子,孩子变得比较烦燥。所以,我觉得城镇化建设不能破坏自然生态,要回归田园。

  另外,现在的城市建设千篇一律,缺乏中国的元素。我们中国五千多年的农耕社会,原来房子主要以土木、砖木为主,现在以钢筋混凝土为主,那么,我们能不能回归到原来的面孔?回归到以砖木结构为主,房子不要盖的太高?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比拼谁盖的楼最高,但钢筋混凝土毕竟有它的寿命,当它轰然倒塌的时候,那么多的城市垃圾如何处理?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还有就是,我们的城镇化建设要成为一个节约型的城市化建设。刚才几位专家领导都讲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如何形成一种商业模式、怎么经营很重要,因为国家是不可能拿出那么多的钱的。我了解到,陕西西咸新区的建设就是民间资金在主导进行城镇化规划,我认为这个模式很好。但是它的布局,它的商业化,怎么让老百姓以较低的成本入住,才是关键。商业化做得很好,老百姓入住不了,农民入住不了,只能让城镇里有钱的人入住,这个城镇化就变味了。我们的城镇化建设不能只追求那种高品质、高消费、开豪车、住豪宅的生活,还应该回归到朴实的自然态的生活方式中来。

  我前不久去了趟荷兰和法国。我曾在1997年去过荷兰,那时候的荷兰车很多,停车位也找不到。但这一次,当我从法国坐高铁到达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我发现,火车站的广场上停的是黑压压一片自行车。这个城市相隔16年变化真的太大了!在荷兰,有钱人、打工仔都骑自行车,他们以骑自行车为荣,开豪车的几乎看不见,大家反而认为开豪车很土。我到荷兰一个和我有战略合作的公司,他们是世界上第三大咖啡生产厂,我们公司给他们做咖啡机。他们接待我们的流程安排得非常细致,也没有公司的车来接待,请我们吃饭都是自己掏钱,大家轮流请客,吃的东西、吃饭的氛围都很朴实,让人感觉很真切。其实我们中国原来也是很朴实的,为什么这么几十年人变得不朴实了呢?我们回顾一下,现在造假的东西太多了,现在人性都造假了,让人很头疼。

  因此,通过城镇化建设让老百姓返璞归真、做到零排放是关键。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土地等都不足,我们的老祖宗有句话叫“留有方寸地,留于子孙根”,如果继续像现在这样给社会、给环境压力,长此以往,以后子孙拿什么来耕作?我感到我们的责任重大。通过城市化进行城镇建设,我希望能融进一种带有中华文化印迹的自然态的建筑、生活方式,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这样,也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效果,同时老百姓幸福安康。

  在农产品方面,我在荷兰的公司看到,他们不生产茶,却做出了100多种茶,此外,还有各种茶饮料、水果饮料。我觉得我们也是可以公司化运作,集约化生产的,通过把农产品加工做长、细分、细化,多用原生态的肥料,少用化肥、农药、杀虫剂等等,让我们的GDP成为绿色的GDP,这也对解决就业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城镇化也会做得有声有色。

  我觉得,城镇化的每一个方面,都应该细化、细分,把它落实到每一个点上,而不仅仅是落实到面上,让每个点都散发出光亮,成为一曲美妙的乐章。这样,我们的城市化就会非常精彩!

  主持人:朱总对道教很有研究,他的发言也蕴含了“道”的浓厚的文化理念,他提到了要因地制宜,不能破坏自然生态,不要建设得千篇一律、要有综合特色,还要有节约意识,这些都是道教文化推崇的。不要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也是道教的一个层面。此外,他还讲到解决城镇化的就业问题。谢谢朱总带来这样精彩的发言,谢谢!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