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2013年北京马拉松开赛,由于赛会组织方设置的流动厕所和公厕有限,很多选手都“就地解决”,地面上“水”流成河。(10月20日新华网)
看到这样的场景,第一反应就是参加马拉松比赛人员的素质问题,道德素质极其低下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就地如厕”。但是,这并非常态下的情况,而是在群众运动会的过程中,最应该考验和质问的应该是组织方的准备情况,尤其是这样的属于基本生理需求满足的条件。对于像马拉松这样的比赛来说,最重要的并非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应该是内容,那就是对于马拉松比赛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避免出现任何纰漏,最终酿成这样的道德悲剧出现。“就地如厕”这样的情况,已经显然是超越了道德的藩篱,成为捆绑在组织方的一个瑕疵。
像马拉松这样的群众性比赛,考验的是组织方的智慧以及细节。在智慧上,能否体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尤其是像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的信息,将队员的各种信息汇聚在一起,保证每个队员的安全;在细节上,道路的设计和安排,路线过程的管制,饮水的保障,应急措施的完备,尤其是像厕所的完备等等,都是组织方应该考虑到的细节。在马拉松这样的群众比赛中,细节往往更加重要,因为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对于参加的队员来说,真正体验到的就是细节。而一旦细节出现瑕疵,就直接给整个比赛放水,成为整个比赛的漏洞。这样的过程就会将马拉松比赛变成一种无谓的形式闹剧。
从这个意义上说,“就地如厕”显然就是组织方考虑不周直接导致的闹剧,当“水”流成河的时候,素质也散落一地,随之散落一地的还有组织方的智慧和细节。如此的环节只能说明,对于马拉松比赛的组织来说的缺乏经验的。其实,厕所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一方面,由于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数众多,可以通过让临近的商铺开放厕所,供队员们使用;另外一方面,组织方可以增加移动厕所的数量来满足队员的需求。如此一来,多措并举才能将这样的细节落实好,让马拉松比赛成为一个精彩的赛事,而不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形式,徒增人们的笑料。
一项马拉松比赛,本身就有无数的细节组成,如厕问题是一个看似微小又极其重要的环节。而如果厕所数量极少,导致队员就地如厕的话,马拉松的组织方必须引起足够的反思。但如果在公厕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马拉松队员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而“方便”的话,这就是真的素质问题了。但这两种情况,都是对于马拉松比赛本身的“放水”,都是污水,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