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一词,在人们的眼里先是“聪明”。
10月11日下午,66岁的的候鸟王阿姨从哈尔滨和老伴开车抵达万宁兴隆,由于还没来得及安装网线,便从兴隆金手指老榕树小区的家里循着“兴隆WIFI特区”的指示牌来到兴隆温泉酒店。
“这么好的事情,不用钱就可以上网,实在太时尚了!”王阿姨对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原本打算去兴隆电信局交网费,这一个月一百多,每年12个月要交1200多元,但是每年我才来半年,那半年不就白交了?现在可省下了。”
这是一位“聪明”的老太,不花一分钱,走十分钟的路背着电脑就来蹭Wifi。但是究竟是谁买了单,兴隆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万宁市政府智慧城市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兴隆发展公司每个月交15万元给电信运用商,一年花180万元,签约两年。
这是大智慧,目的是通过提高兴隆地区的生活品质,引更多的候鸟游客来这里生活、消费。通俗的看,“智慧城市”正是由这样大大小小的智慧组成。
什么是“智慧城市”?
IBM在全球率先抛出“智慧地球”概念后,将物联网与智慧地球这层窗纸捅破。“智慧城市”的提法最初源自“智慧地球”。
何为“智慧城市”?有业界专家认为,智慧城市必须具备五大因素:云计算、物联网、移动运用、大数据挖掘、智能系统。有专家则认为,应该抓住城市的基础设施、数据这个平台,包括城市地下的每一个管网都要进行数据化。无论是侧重于技术应用,还是侧重于网络建设,更甚于侧重人的参与,“智慧城市”的概念暂没有统一的标准。
日前,经过万宁市申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初审、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万宁成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智慧城市”的触角已经伸展到了这个人口仅有60万,人均GDP居中等水平的城市。
万宁市委副书记李东屿认为,探讨“智慧城市”要回归到“城市”的本源概念。城市是劳动分工的结果,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从古代典籍中所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村落,到后来因为人们劳动分工的细化而出现了城市,这是一个漫长的、优胜劣汰的过程。如今,全球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且这个人口比例在持续上升。这说明城市的效率和效益都要高于农村。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出现,城市的功能和地位受到了社会的质疑。人们开始想回归自然,隐居乡野,成为看似美好但却无奈的不切实际的美好梦想。人们一边在批评城市病,赞美农家乐,另一边却无可奈何的生活在拥堵的城市里。这就是“城市悖论”。如何解决“城市悖论”?这就需要走“智慧城市”的发展道路。
李东屿认为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强调“智慧城市”的效率、效益,意味着智慧城市要以更低的生产和生活成本获得更好的幸福指数。从社会学角度理解,在信息化时代,信息鸿沟是最大的不公平。具体来说,信息鸿沟体现在发达城市的市民与不发达城市市民在获取信息便利性方面的差距。
在李东屿看来,填平信息鸿沟是智慧城市的使命。每个城市都应当从智慧城市的建设当中受益。而且,无论贫穷或富有,健康或疾病,每个人都应该享受智慧城市带来的幸福。 “把这些理清楚了,做顶层设计思路就清晰了。智慧城市不仅仅是‘高富帅’在城市所玩的时尚游戏,更是发展中城市跨越式发展、奋起直追的历史选择。”
“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利用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推进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万宁市智慧城市创建办公室解决方案架构师孙彤说,“但是智慧城市要因地制宜、一城一策,没有可以参照的样板,只能摸着石头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