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目前已有5个百万人口大城市,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42.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在大城时代进程中,我省城镇化质量不高,仍需重点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河南商报记者齐亚琼
数据
河南百万人口大城市增至5座
我省城镇化进程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快的时期,目前,全省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已有5座,人口在50万~100万的城市有10个。
城市非农业人口100万是个坎儿,500万又是一个坎儿。迈过这些坎儿,城市会呈现另一种状态。
当前,我省已经站在实现高度城市化工业化的门槛上。四五年后,河南人将有一半人生活在城市,一半人生活在农村。
昨天,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了《关于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的专题调研报告》。
报告称,2012年年底全省城镇人口达到4470万人,较2007年年底增加1081万人。
这一年,全省城镇化率42.4%,年均提高近1.6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0.5个百分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省共有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5个,50万~100万人口的城市10个,20万~50万人口的城市和县城14个,10万~20万人口的城市和县城30个。初步形成了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城镇体系。
通常意义上,我国将小城市人口认定为20万~50万,中等城市人口为50万~100万,大城市人口为100万~500万,而超过500万人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根据这一标准,5年前,我省只有2座大城市。如今,大城市数量翻了一番多,增至5座,位居中部前列。
据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安徽、江西、湖北、四川等中西部省份均只有1座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山西与河南情况稍好,也各只有2座百万人口城市。
按照这些地区的规划,2015年,四川将打造9座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江西建设4座;陕西建设6座……届时,河南18座中心城市计划全部进入“大城市”行列。
问题
“伪城镇化”趋势明显,我省城镇化质量不高
对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大城市问题,有人认为,城市非农业人口100万是个坎儿,500万又是一个坎儿。迈过这些坎儿,城市会呈现另一种状态。
42.4%,这个数字代表的城镇化水平,虽然与全国52.6%的比率相比仍落后10个百分点,但其标志性意义不可忽视。
这个数据表明我省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已经站在实现高度城市化工业化的门槛上。也许四五年后,河南人将有一半生活在城市,一半生活在农村。
省人大常委会财经工作委员会前期调研中发现,省内诸如鹤壁、济源、巩义、舞钢、义马、新郑、偃师7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在全省率先实行了以实际居住地登记入户的户籍政策。
然而,我省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差别,在某些方面没有缩小,反而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该委员会认为,我省城镇化质量不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我省大量进城务工农民、郊区就地转化的农转非居民,虽然常住在城镇地区,但这部分人大多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未能真正融入城市,存在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现象。
即这种城镇化还是一种“伪城镇化”。大量的农村产业工人,虽然居住在城市并被计算为城市人口,但其并不能同等享受到城市的各类公共服务,其收入水平、消费模式无法等同于一般城市人员。
以郑州市二七区城中村孙八寨为例,该村占地878亩,户籍人口1645户、5028人,而居住该村的流动人口高达13万余人。
建议
严防“为城镇化而城镇化”
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研究,到2030年中国将增加3.5亿城市人口,城市总人口超过10亿。到那时,中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将超过220个。无疑,中国正在进入城市时代,同时也进入到了一个“大城时代”。
在这场大城时代进程中,如何提升我省的城镇化质量?
来自这份报告的数据显示,河南省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尚不足16平方米的人口,约有300万,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约达16%。尚有50%的城市人口,人均住房面积达不到小康标准。
省人大常委会财经工作委员会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根本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让农业走向现代化,让农村与城市化同行。
因此,必须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子,不能以损害农民利益,削弱农业和农村发展为代价来发展城镇化,要严防“为城镇化而城镇化”,强调人的城镇化,重点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