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其主要内容是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和户口迁移制度。这种户籍管理制度尽管曾一度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其中的种种弊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日益显现。因为以供应城镇居民定量粮为标准,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并实行二元户口管理的做法,既不科学也不合理,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再者,户口迁移制度过于严苛,不仅严格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定居,而且城镇之间易地而居也需耗费时日层层报批,如此做法显然难以满足公民正常迁移的需要。
这种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实施以来,中国的社会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然而户籍管理制度却没有相应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进。由于一味地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小城市人口向大中城市迁移,其严峻的后果是,不仅造成了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而且直接导致了中国城市化的水平低下。再者,由于依附在户口制度上的诸多实际利益因素,相当多的农村人口使用各种手段企图通过非正常渠道转为城镇户口,使与户口管理有关的腐败案件高发。因此,实行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实际上,中国政府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初便着手筹划户籍制度改革,并充分注意到这一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因为,户籍改革本身并不复杂,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二元化户籍制改为一元化户籍制,但是如果户籍改革与经济社会配套政策未能有效衔接,换句话说,如果广大农民没有从户籍改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仅仅把户口改成像城里人一样的“一元化”,那么这样的改革不仅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且势将难以稳步推进。
人们感到欣慰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众多小城镇的经济建设高速发展,为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天地。
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大陆许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当地政府在与农业户口挂钩的民政、劳保、教育、计划生育等福利制度方面,已经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城乡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从而在制定与户籍制度相关的社会经济政策、协调社会利益分配格局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就为全面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改革现行户籍制,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行一种更为公平的户籍制度,从而近一步拉近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让更多农民可以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当的福利待遇,中国将不再有“乡下人”和“城里人”的身份差别,这将是中国社会的一次重大的、历史性的变革,其积极意义不可低估,理所当然地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制度的公正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中国政府全面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可以说是向实现社会公正迈出了新的、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