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9月16日报道 外媒称,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土地到城市谋生,农活后继乏人及种地农民的老龄化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隐患。而近年来由于城郊农业兴起、区域发展不平衡及城乡差距等原因,从事农业生产的外来农民(农漂)在发达地区及城郊却有增长的趋势。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15日报道,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最近一份调查报告称,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郊区,大量外来务农人员填补了当地农业人口转移形成的劳动力缺口,成为不可取代的务农新群体。
42岁的陈荣根就是这个新群体的一员,10年前,他携一家四口从河南农村来到北京郊区的土井村种菜。像陈荣根这样的外来男性中青年已成为土井村的种地主力,全村近九成的田地现由他们租种,这改变了当地以留守老人和妇女为主干农活的现状。
报道称,近年来,城市化发展推动了农业劳动力在空间与产业上的大规模转移,其中包括越来越多外来农民受“菜篮子工程”规划吸引,到大城市郊区务农。
2010年上海外来务农人口达13万人,占全部农业从业人员27.6%;北京2012年外来务农人员有12万人,大多数在城郊种菜,其中男性占61.8%;在经济较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由于当地青壮年农民绝大多数外出求学、打工经商,务农人口屈指可数,外来农民已成为当地务农的主力军。
然而,虽然外来农户在城市居住时间多超过五年,但七成外来农户的土地承包时限仅为一年,仅有3%在五年以上。报道指出,农地使用的不确定性,地租年年上涨,外来农户由此产生“过客”心理,对迁居地缺乏认同,而缺乏长远规划的状况也势必影响所在地农业、农村的良性发展。
有调研指出,外来务农人员“突出表现为掠夺式经营,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当”,“一定程度影响了农产品食品安全、农田生态环保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仝志辉针对分析说,改善外来农民的境遇,不仅有利于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让外来农融入所在农村村委会社区,也有助于社会稳定。
他强调说:“外来农现象在大城市郊区非常普遍,针对这些人群制定农业政策,给予平等化待遇,依赖他们,是一个必然趋势。”
报道称,外来务农人员作为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流动人口新群体,不仅因自身是农民而面临诸如农地经营权不确定、无法享有在地惠农政策等问题,也在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与农民工群体一样,虽身居城市多年,也仍无法享有相对公平的市民待遇。
陈荣根与租种大棚的河南老乡们,为尽可能减少生活费用的开支,大都将蔬菜大棚的工作间——不足十平米的简陋平房——作为全家人的栖息地。而一条道路之隔的高层住宅楼,则是因城郊土地拆迁而为当地村民新建的住房小区。事实上,外来农户已经形成一个游离于城市管理体制之外的孤立村落。
报道指出,过去30年,中国大批农民走进了城市,或务工,或务农,中国经济也凭借入城农民带来的巨大人口红利实现了经济腾飞。而今后,作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强大动力的城镇化仍然要依靠进城的农民。能否给予他们公平的国民待遇,解决他们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以及户籍问题,将决定城镇化能否持续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