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记者和几家助学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们一起,走访了省内几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校以及城市外来工子弟学校。记者发现,在这些学校中,“隐性辍学”现象颇为严重,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混日子”,只为拿到初中毕业证;有的学生虽在学校编册内,却长期外出打工,快毕业时才返校参加考试。
“这些学生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文化程度低、专业技能差,即使外出打工,也只能是廉价劳动力。而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更是堪忧。”助学志愿者“木马”说。
贫困、单亲家庭子女,留守流动少年是“隐性辍学”的多发群体
助学志愿者在多年走访中发现,贫困、单亲家庭子女,留守流动少年是“隐性辍学”的多发群体。
屏南某乡镇中学初二学生周楷,是福州“萤火虫助学”组织的资助对象。周楷在单亲家庭长大,母亲在他幼年时改嫁,父亲长期在外打工。
去年11月的一天,老师责怪周楷,称其父母从不参加家长会。第二天,周楷负气出走,投奔在上海打工的亲戚。“我们听说此事很着急,轮流给周楷打电话,还专门请心理咨询师与他谈心。经过反复劝说,今年春节前,他终于回到学校。”志愿者“飞花”说。
一部分学生虽然一直待在学校,却消极怠学“混日子”。
记者在漳州某县一中学了解到,该校初中部一个年段450多名学生,其中仅50多人能考上县重点高中。于是,成绩较好的学生被集中在一个班级,重点培养,学校教育资源也相应倾斜。而其他班级的学生,能考上普通高中的不到两成。
记者在该校一份初二年级期末考成绩排名表上看到,单科成绩为零分的多达14人,全是成绩较差班级的学生。一名学生说:“只要不迟到、不吵闹,即使你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老师也不会管。”
学校教育欠妥、家庭教育缺失、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构成诸多诱因
“‘隐性辍学’现象确实存在,我们有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安溪县虎邱镇金榜中学任老师说。
任老师告诉记者,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少,有的教师须一人身兼三个年级的授课。而一些学生厌学情绪强烈,有的甚至想出去打工。为了不让这些孩子辍学,老师还要经常家访,“我们既当老师又当‘保姆’,即使这样,如果家长和学生不配合,效果也很有限”。
“每年县里都会统计各所学校的升学率,排名越靠后,学校的压力越大。在人力物力有限,又要保升学率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有选择性地‘抓优促差’。”一位农村中学校长道出苦衷。
据调查,学校和老师的忽视,加剧了成绩较差学生的厌学情绪。此外,导致“隐性辍学”现象还有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缺失。比如,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的孩子,往往是由老人照顾,而老人往往会“带”不会“教”,孩子们不知学习的意义何在。宁德市民族中学校长郑一平说:“有的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一考不好就打骂,使得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学习。”
二是家境贫困。“我曾经教过一名学生,特别有音乐天赋,可主要科目成绩较差。如果在城市,有能力的父母会送这样的孩子进艺校,但很可惜,这个孩子家里比较贫困。”方梨红是闽南师范大学大四学生,曾在省内多所山区中学支教。她告诉记者,有些孩子是“特长生”,由于家里条件所限“逐梦无门”,在学校因学习成绩差又充满挫败感,于是得过且过。另外,有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心理早熟,不忍心一直“拖累”父母,一心只想着能提早出去打工。
三是难以抵挡“外面的诱惑”。“初中生这个年龄段易受外来影响,但辨别能力不足。受社会拜金之风影响,孩子们觉得学习很枯燥,赚钱更有吸引力。”志愿者“木马”说。此外,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乐观,也导致一些农村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不如让其早赚钱,这让孩子们更没有学习的动力。
“隐性辍学”现象亟待重视,多方合力、多措并举才能解决
“‘隐性辍学’现象应引起社会足够重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长的多方面合力。”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黄爱玲说。
黄爱玲认为,应健全完善评价制度。要改变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校、教师的做法,设置一套科学的教育质量评定标准,学生的学业质量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还要考虑社会效益等。对学生的评价也应由唯单次考试成绩论的终结性评价,转向突出学生变化与进步的发展性评价,尽可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
她还建议,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资源倾斜。一方面,调配教育资源,争取出台更大力度的奖励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前往农村学校或外来工子弟学校支教;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贫困学子的资助力度,重点关注单亲家庭学生和留守学生,而且,助学不能局限于成绩优秀的学生。
宁德市民族中学校长郑一平则认为,政府要下大力气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特别要帮助更多的农村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从而让一些农村家长和孩子看到希望,使他们摒弃“读书无用论”。另外,社会各界对农村教育的关心也很重要,比如,大学生假期下乡支教以及志愿者助学,对孩子们的帮助很大。
一些专家学者也指出,政府要从农村初中生分散、学校规模小的实际出发,提高其师生比,增加教师编制;要逐步探索教师退出和进入机制,遴选优秀教师留岗任教,由政府统筹给知识结构老化的老教师提供适合的培训和岗位,最终均衡农村初中师资结构,解决“超编缺人”的窘境。中职学校具有成绩要求低、经济负担少、技能含量高的优势,要大力推广中职教育,吸引农村学生向中职学校分流。
近年来,“萤火虫助学”组织资助不少贫困孩子上了高中。同时,通过与职业学校挂钩的方式,推荐家庭特别困难或实在无能力继续求学的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职校,职校适当减免学费。而这些职校又与企业有签约合作关系,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就业。
“目前,这样的职业学校还是太少。如果政府能大力推广中职教育,进一步扶持和推进职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必将有助于减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隐性辍学’现象。”志愿者“飞花”说。
点评
“隐性辍学”不容小觑
黄枫
近年来,随着政府投入的逐年加大和一系列倾斜政策的落实到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现象逐渐减少。然而,发生在学校之内的“隐性辍学”现象却浮出水面,成为当下一个新的教育问题。
“隐性辍学”现象的存在有诸多诱因。课业负担重,一些学生存在畏难甚至厌学情绪;家庭教育缺失,一些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只看成绩不究原因,缺乏对孩子的理解和沟通;农村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师资结构失衡,加上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过分注重升学率,导致一些学校、教师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致使
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感觉受到冷落,加剧了厌学情绪;学校和家庭疏于引导,使社会不良风气侵蚀了孩子们稚嫩的心理……
“隐性辍学”,后果堪虞。它可能导致这部分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发生“偏轨”,道德素质低、社会责任
感差,甚至成为问题少年。长远而言,他们步入社会之后,由于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差,很难成为国家未来合格的建设者。
因此,“隐性辍学”事关重大。要重视解决好这一问题,尽快出台具体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已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