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黑龙江双鸭山市委书记李显刚谈棚户区改造创新成果
时间:2013-08-24 21:53:58  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晋龙,王晗 

     新华网哈尔滨8月24日电(记者 张晋龙 王晗)双鸭山市把以棚户区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一号民生工程,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280多万平方米,完成采煤沉陷区治理93万平方米任务,安置居民1.3万户;完成了包括南市棚户区在内的10片棚户区动迁,累计建设棚改住宅178万平方米,安置居民3.2万户,南市棚户区居民已回迁近半,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5平方米。近日,双鸭山市委书记李显刚就有关棚户区改造的相关问题接受了新华网记者的采访。

    新华网记者:据了解,您是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于2005年从北京选派到黑龙江省工作的,转眼间已8年时间,其间一定有许多心得、体会。我们还了解到双鸭山是一座地处偏远、经济相对滞后的边疆城市,在全省棚户区改造行动早、力度大、效果好,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双鸭山棚户区改造前的状况。

    李显刚:双鸭山市是一座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受“先生产、后生活”影响,规划先天不足,历史欠账较多。自1956年建市以来逐渐形成了14片棚户区,涉及居民6.6万户、19万人。其中,南市棚户区185万平方米、1.3万户、3.7万人,为全省单体面积最大、居民数量最多、动迁难度最大、改造任务最重。该区房屋建筑多数超过50年,面积狭小、设施不全、年久失修,基本都是危房、险房。公共基础设施极度匮乏,行路难、吃水难、入厕难等问题十分突出,消防隐患严重。这片小区曾经是双鸭山的“发祥地”,后来变成了“贫民窟”。这个区块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当年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煤炭职工及其家属子女,绝大多数没有稳定的就业岗位和固定的收入来源,70%以上处于低保或低保边缘。

    新华网记者:对双鸭山这样一个经济总量相对较小,财政并不富裕的城市来说,棚户区改造困难重重,请您谈一下双鸭山市是如何下决心实施棚户区改造?

    李显刚: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棚户区就像一个个“补丁”、一块块“牛皮癣”,与现实极不相符。几届班子曾试图改造棚户区,但因户口、市矿体制和财力紧张等原因,始终改不起、改不动,成为双鸭山的“历史之痛”。面对国家支持棚改政策的历史机遇,市委市政府面临着是“能改多少算多少”,还是“下定决心,攻坚克难,一次性解决问题”的双重选择。正当我们处于决策的关键时候,2009年8月6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亲临双鸭山视察棚户区,克强同志指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群众用极大的忍耐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创造了初步完备的工业体系和日益繁荣的城乡面貌,作为人民政府,我们应该予以回报,偿还这笔旧账,切实把棚户区改造这一重大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民主工程、阳光工程和德政工程,使低收入群众住房得改善、生活添信心、发展有奔头。”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和鼓励,让我们头脑更加清醒,思想更加统一,更加坚定了彻底改造棚户区的决心。市委、市政府把8月6日确定为“双鸭山市改善民生日”;细算好三笔大账:一是合党心、顺民意,赢得人民群众拥护的“政治账”,一是扩内需、促发展,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账”,一是优环境、惠民生,造福百姓的“民心账”;坚决把棚户区改造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增强民生福祉的一号工程,集全党之智、倾全市之力,利用5年时间,把14片棚户区改造成环境优美、功能完善、适宜人居新社区。

    新华网记者:双鸭山作为欠发达资源型城市,棚户区改造资金的压力一定很大,你们是如何破解的?

    李显刚:我市棚户区改造任务根据2007年国家批复核定的总投资是58.87亿元,按照当前建筑成本,概算总投资将达到80亿元以上,除国家和省配套政策资金外,我市需要自筹50多亿元。面对这块棚改最大的“硬骨头”,我们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居民分担、社会资助,采取对上争取请一块、信贷政策贷一块、龙煤集团以工抵资投一块、招商开发引一块、经营城市增一块、出让腾空土地补一块、财政投入拿一块、群众筹资加一块、捆绑使用廉租房补助添一块“九个一块”的办法,基本保障了棚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新华网记者:您能说一下,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给您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吗?

    李显刚:在棚改工作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次到南市棚户区调查动迁时遇到的“三个特殊家庭”。第一个是棚户区里的“单身汉”。他叫李飞,孤寡一人,下肢残疾(假肢),住在不到10平方米的土坏房,每月只有176元低保费。当我问他为什么不搬迁,他说住在这里不用交物业费、水电费,捡点烧柴、破烂可以维持生活,一旦上楼根本没法活。面对此情此景,我的眼圈红了。第二个是棚户区里的“黑户口”。他叫朱永庆,家里四口人,是绥化市的农村户口,在双鸭山生活了30多年。老伴长年心肺病卧床,靠本人打零工、捡垃圾勉强维持生活。我问他为什么没有城市低保费,他说这么多年,老家的耕地被别人承包走了,直补的钱也拿不到,在这里没有户口,享受不着低保,属于两不靠、两落空。第三个是棚户区里的“钉子户”。他叫李凤冰,老伴患有心脏病,家中有个呆傻孩子,靠捡煤渣度日。听说要动迁,他多次上访,表示只要有一口气,谁也别想动他的房子。我问他想不想住新楼房,他说:“不是我不支持棚改,也不是我不响应政府号召。我做梦都想离开这个不是人住的地方,哪怕自己住不上,以后孩子能住上新楼死也瞑目。但现在要是上了楼,这一家人吃喝谁来保证。”看到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群众,我内心受到了强烈震撼。现实告诉我们,动迁工作一定要分户指导,因人而宜,实行差别政策。

    新华网记者:困难这么大、这么多,市委市政府是如何解决动迁问题的?

    李显刚:刚才说的是一些个别现象。整个棚户区的住房大都存在产权不明晰、私搭乱建严重等问题,每家每户利益诉求各异,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不满和大规模上访。在拆迁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因户制宜、分类指导、落到人头”的原则,采取以奖促迁鼓励搬、党员干部带头搬、工商个体富裕户主动搬、一般困难户补助搬、特困户救助搬、无理钉子户依法搬的办法,推动动迁工作深入开展。同时,针对“单身汉”、“黑户口”、“钉子户”因活不起、搬不起、住不起等问题,出台了不完全产权房等照顾政策(公有产权部分、特困户免费居住)、水电热物价补贴、搬迁救助等“特殊政策”,让“单身汉”不花一分钱就能搬得走、住得起,让“黑户口”有饭碗、有温暖、有保障,让“钉子户”搬得走、住得稳、住得好;采取公开程序、公开摇号、公开监督的“阳光安置”办法,确保了拆迁安置全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认可,实现了“零上访”搬迁。

    新华网记者:双鸭山市在棚户区改造工作上有不少创新,请问有哪些有效措施?

    李显刚:我们也是边改边完善,主要采取了三项综合性措施:一是多方联动推进。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棚改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推进。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党政联席会和棚改专题推进会议,逐层签订责任状,把拆迁量、建设工程量和资金筹措量逐层分解落实到责任主体。由市、区四大班子成员分片包保,一包五年不变,并作为一项硬指标纳入年度目标考评,严格兑现奖罚。发改、土地、规划等相关部门建立“绿色通道”,做到手续全简化、收费全减免、援助全到位、配套全落实。市、区人大、政协成立棚改工程督导组,定期视察,形成了多方联动抓棚改、齐心协力惠民生的强大合力。二是高标规划设计。聘请权威规划设计单位,按照适度超前不落后、紧跟时代潮流、体现城市特色的要求,科学规划各功能区及布局道路、广场、绿地、医院、学校,水、电、气等基础设施,让棚户区居民一入住就有学上、有医就、有活动场所。计划完成绿化48万平方米,道路25万平方米、给排水36公里;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公建配套4.9万平方米。三是打造精品工程。坚持科学编制施工方案,抓住图纸会审、材料供应、施工组织、交叉作业等关键环节,组织好各项工程的施工,保障工程有序进行;全面落实工程监理制、招投标制、合同制,明确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三方责任,形成尽职尽责、密切配合、机动灵活的工程管理机制,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努力把南市区建设成为我市城市建设的样板工程和宜居社区。

    新华网记者:双鸭山市近年来棚户区改造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

    李显刚:经过全市上下千方百计,勒紧裤带攻坚克难,全市14片棚户区已拆迁11片,开工建设住宅392.5万平方米,安置居民3.7万户。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着一子而满盘赢”。改善了群众居住质量。棚户区居民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5平方米。学校、幼儿园医院、休闲广场等配套设施同步规划,物业管理、就业指导、低保救助等便民服务同步跟进,棚户区原来的破败景象一去不复返。改变了城市面貌。城市脏、乱、差等得到有效治理,基本普及了现代生活设施。同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空间布局日趋合理,功能品位显著提升,一栋栋新楼、一片片新区拔地而起,成为全市新的靓丽风景线。拉动了经济发展。棚户区每投资1亿元就产生6亿元的带动效益,直接带动了建筑、建材、运输、家装等二、三产业迅猛发展,扩大了投资规模,促进了经济增长,加快了城市转型。密切了干群关系。全市大批党员干部,坚持吃住在基层、服务在一线,耐心细致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定了棚户区群众依靠党、信任党、跟党走的信念。棚改新区里传来了新歌谣:“南市新区喜洋洋,扒了窝棚盖楼房。住上新房心里亮,乔迁新居感谢党。”

    新华网记者:您对今后更好地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有哪些建议?

    李显刚:有两点建议。一是加大对煤矿棚户区改造的融资支持力度,破解棚改资金短缺瓶颈。2010年以前,地方政府允许通过城市投资公司作为二级综合贷款平台办理政府信用贷款,2010年国家调整金融政策,取消了地方融资平台,导致地方棚改贷款难以申请,棚改资金失去融资渠道,建设资金不足,影响棚户区改造工作进程。建议国家对资源型城市棚户区改造给予融资政策倾斜,以省为单位为棚户区改造搭建融资平台,定向投放。二是持续开展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为推进棚改工作提供保障。国家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采煤沉陷区治理政策已结束,取得明显效果,但当时的政策面较小,仍有部分地区未得到治理。就我市而言,目前尚有2万多户居民居住在采煤沉陷区A、B级房屋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房屋大部分已经达到C、D级,尚需新建住宅150万平方米,资金刚性缺口在15亿元以上,在中央没有新政策之前,完全由基层政府承担压力很大。建议国家像抓棚户区改造、抓保障房建设一样,持续推进沉陷区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全面改善沉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