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在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我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达到近2亿人,老龄化发展迅速。但截至2012年,全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社会养老床位数仅为21.5张,城乡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情况十分普遍。
仅靠政府的力量无法解决我国庞大的养老问题。鉴于此,国家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不仅能满足老龄化带来的需求,还能有效拉动内需、增加就业岗位。但是,眼下有个认识误区,认为既然养老业商机无限,养老机制改革就要全面推向市场。笔者认为,养老虽然不能由国家大包大揽,但也不能脱离公益底色。
即便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养老业也不走完全市场化的路径。譬如,美国的养老业就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前者大多为私人公司所办,后者则由政府给予部分补贴。再如,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养老服务金额中绝大多数是拨给民间机构。倘若把社会养老问题全部推向市场,很容易使养老脱离公益本质属性,“养不起老”也可能变成影响公众生活水平的又一负担。
养老服务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应走一条公益性产业化道路。允许相关资本在养老业获取一定利润的同时,也应该坚守公益底色,为无收入、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和扶养人、失能半失能等生活困难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服务。在鼓励民间资本包括国外资本进入的同时,政府也应建设监管网络,对做得出色的养老机构予以奖励,将唯利是图的养老机构扫地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