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应该伴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的过程,面对农民的多元诉求,要倾听更多“沉默的声音”,构建农民自由流动的制度环境。
进城落户,是多少农民的向往。现在竟会有人不动心?据媒体报道,2011年湖北省评选出200名优秀农民工,按政策可解决城镇户籍。两年后回访发现,不少人放弃了到城镇落户。而在十多年前,几乎没有人放弃这一待遇。
是城镇户口没有吸引力了?来听听农民工们的心声:有人说,现在政策放开了,孩子上学不再受户籍限制;有人说,割舍不下农村的房子和土地,舍不下农村田园生活;也有人担忧,进了城,也享受不到真正的市民待遇……这表明,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农民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多样,他们对未来生活有了更多选择。
面对城镇化背后的多元诉求,我们准备好了吗?事实上,不少地方推进城镇化抱着一种惯性思维,“政府意愿替代农民意愿”,农民的声音沉默了。一些政府部门一厢情愿地认为,住楼房、进社区,农民还能不愿意?搞开发、建厂房,让农民变工人,他们还能不满意?于是,一些地方出现撤村并居热潮,甚至出现强拆强征,农民“被上楼”、“被城镇化”,引发了征地纠纷。不少进城农民面临“回不去农村、融不进城市”的尴尬。这样的城镇化是潜藏风险的城镇化,不可持续的城镇化。
城镇化应该伴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的过程,农民进不进城,进哪个城市,由农民自主选择。政府要做的不是行政干预,而是构建一个农民自由流动的制度环境,就是让人人都能享受均等公共服务,享受平等发展机会。既让进城农民真正在城里“扎根”,也让留村农民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从这个意义上讲,更多倾听“沉默的声音”比过度追求城镇化率更重要。
打破城乡制度藩篱,这些年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措施。然而,长期低成本城镇化积累的矛盾仍未化解。比如住房,全国47%农民工租住农民房,自有城镇住房仅为0.7%。一项调查显示,“买不起房”成了农民工市民化一大障碍;再如社保,约80%的农民工没有参加城镇社保,有的农民工选择“弃社保换工资”。城镇化没有捷径,农民进城的这些现实难题,是今后推进城镇化政策必须考虑的问题。
城镇化不能光盯着城市,冷落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城镇化不应成为削弱农业、剥夺农民、荒芜农村的过程,而应是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过程,是让农村成为美丽乡村、魅力农村的过程,是让农民能有新的发展机会,过上跟城市一样的生活的过程。
农民进城不进城,还请多倾听那些“沉默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