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低碳城市化:我们能做什么”在京召开
时间:2010-05-11 09:39:02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谭少容 

44d33ead1b4373b6d244b8918fe85480.jpg

看点1:专家、嘉宾联袂主持

本次论坛由专家主持李津逵和嘉宾张越同台主持,大家一致反映现场气氛活跃。

作为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理事、城市经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津逵有城市化研究方面的背景,主持城市化论坛游刃有余,极富感染力。本次论坛上,他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我们在座的有很多都是匠人,但张越老师是国人的代表。我希望我们的论坛是由国人来主持、由国人来发问,由匠人来思考、由匠人拿出解决的方案。匠人出主意,国人拿主意,这样中国的城市化才是由人民来自发推进的进程。”

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张越是本次论坛的嘉宾主持,同时也是“国人”代表。她不只一次说自己是外行,“这是我参加过的最让我困惑的一个论坛,在我的教育背景里找不到与这个专业相关的内容,我什么都不懂。”其实,如果看她在论坛上的表现,特别是她的提问,就不难发现,她的谦虚中透着智慧,她的诙谐中透着机智。

比如,张越谈低碳与商机时说:“从哥本哈根说低碳的时候,我心里就想别是新的商机又来了吧?连我这样一个外行当时就想到过这事了,所以我知道很多聪明人都想到,而且已经开始做这事了。”

谈及低碳与人性化的矛盾问题时,张越问:“低碳是一个很好的话题,我又担心了,虽然低碳但是不人性化是很可怕的,这一矛盾怎么解决?”难怪大家都评价她:“你问得很好!”

看点2:多家机构联合倡议城市化论坛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公众力——全过程公众参与推进机构、北京国际城市研究院、清华MIT城市思想者俱乐部、北京大学景观学研究院、哈佛-清华全球化城市与地产运营商-国际UEO等机构联合倡议,诚邀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发起“中国城市化论坛”,目的是总结国际城市化的经验教训,洞察中国城市化的未来。论坛上,共同发起单位的领导为中国城市化论坛的倡议书揭幕,标志着一个公益性、民间性、跨专业、建设性的论坛呼之欲出。

看点3:论坛凸显专业性、国际性

由于城市化的涵盖面很广,我国的低碳城市化面临着巨大挑战。

本次论坛立足当今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既有宏观层面的探讨,比如全国主体功能分区、城市群内的城市分工、国家能源资源战略、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低碳新农村建设;还对微观的城市化进行了探讨,比如城乡建设中的节能减排、节能技术、节能材料利用、低碳生活方式等。

论坛打破专业壁垒的传统组织形式,力邀美国著名生态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专家、社会活动家大卫·格林伯格与我国知名专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同台对话,共同探讨低碳城市化的实现路径。

论坛采取“命题作文”的演讲形式,让每位演讲嘉宾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将自己的智慧压缩在10分钟之内。稍加留心,我们还会发现,从演讲嘉宾的年龄看,本次论坛实现了老、中、青三代的完美结合,现场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看点4:兴唐·国翠城入选低碳城市化研究案例

山东兴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兴唐·国翠城,因率先在我国三线城市系统推广低碳技术而成为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研究低碳城市化的研究案例。

山东兴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秀森认为低碳城市化只有在广大的三线城市乃至更广大的乡镇得到弘扬和推广,中国的低碳城市化才会真正得以实现。他说:“我们应该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提高全民的低碳意识。同时创造机会让低碳走进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为实现真正的低碳城市化提供保障。”

论坛上,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为为山东兴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颁发了委员单位的牌匾,为李秀森等人颁发了委员聘书。

大卫·格林伯格:

解决低碳应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

很高兴能有机会来北京参加今天的论坛,感谢主办方的盛情邀请!

今天这个论坛很重要,因为低碳城市化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某种程度上来说,我是一个反建筑师、反城市规划者,而不是一名建筑师。很长一段时间来,我觉得很多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并没有很好履行他们的职责,至少在美国是这样。

100年前的洛杉矶完全是沙漠化的。如今所有的一切都是从沙漠发展而来,这其中包含我一些很好的想法。当年我在上学读城市规划的时候,我们被带到这里,要求重新规划这个城市的发展,并努力找到解决场地问题的答案。如今,洛杉矶看起来很美,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个城市既不生态,也不可持续,更不低碳。

美国的很多城市是19、20世纪建造出来的,但我觉得中国需要21世纪的建筑。中国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新路。美国很多建造工艺以及建造方式并不是人力密集型的,所以中国向美国学习的时候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可能会犯一些错误。单纯注重房子外形建设的概念已经过时了,这既不低碳,也不可持续。如今在美国,很多房子的建造只是为了外表的好看,而不是为了更加生态。

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能从美国学到什么经验和教训?目前美国城市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们在毫无规划的蔓延着,并且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出现的一些分离现象,正在分割出更多的个体和单元,同时也滋生了很多犯罪。在城市结构和城市组织方面,中国能从美国学到的就更少了,因为美国面临的是交通、能源以及废气系统等一系列问题。多年来,这些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以至于美国现在很多城市的发展都出现了不可持续的糟糕状况。

英国有一个成功的低碳案例社区,规模不是很大,它可以容纳5到10万人,坐三分钟地铁后,电梯会把你带到下面的农田环境当中。但我们需要更大规模的低碳社区。这不需要去破坏农田,而是在农田上面建造城市。我想成为一名城市设计师的原因也正在于此。我希望未来的城市发展成这样,但美国并不喜欢,而且也支付不起,美国现在的城市是为汽车设计的。

深圳南山区的南海艺库也有一个很好的例子。15年前,在对这个项目进行重建时,人们没有把之前的一些东西毁掉,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非常低碳。这个项目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最为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他们没有让设计师来为之做设计,而是很多使用者来共同完成的。他们之中有的人懂能源,有的人懂水,于是,大家一起来完成了重建。

北京798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在我的理解中,一个项目、地区、乃至一个城市,如果它有很好的未来一定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结合来完成的。北京798就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由政府主导规划来完成。很多艺术家聚在一起,把这个昔日的旧工厂改造成了一个艺术的殿堂。“798”现在看起来很好,用起来也很舒服,很低碳,而且运行费用也很低。

总之,解决低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但需要所有人共同协作来完成,包括像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这样的致力于推动低碳发展的组织。此外,我们也可以组织全球性的竞赛,让所有人参与进来。就像前面所说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结合,大家齐努力,让城市变得更新,让世界变得更美,谢谢!

郭万达: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低碳城市化

讲到低碳城市化,我认为,首先宏观上要把我国的960万平方公里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这样,低碳城市化的实现才能“从上而下”,如果上面的国土单元划分不是很清楚,到城市单元划分的时候可能就是错误的,问题就大了。

城市化是一个人口聚集的过程。理论上讲,城市集中化应该比分散的农村居住更加低碳。因为分散就会耗费更多的资源。在同样的生活水平下,现实中的城市生活是高碳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进行功能划分。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过分追求GDP导致大城市的蔓延,农村迅速变成城市,但农村人口仍然没有在城市居住,这造成城市没有低碳,农村也没有低碳,这是目前我们比较大的问题。另外,原来的主体功能区中没有把低碳城市、低碳经济放到主体功能区里,所以这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现在一定要让主体功能区和低碳的发展相吻合。在考虑资源承载力的同时,把低碳发展的理念放进来,我们对主体功能区的看法就会产生一些变化。比如禁止开发的地方,以前是养起来,但用低碳的理念看,它就是有价值的。不久前,我们做了三峡库区的研究,体会非常深刻,因为它本身是一个低碳的区域,是很重要的碳汇资源,是一个财富。因此,应该把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低碳发展能力以及我们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人口规模统筹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主体功能区本身要走低碳经济的道路,应对气候变化,减轻资源环境的压力。在主体功能区划分之后,比如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并不是说就不能发展经济,只不过是要发展低碳经济,而不是走高碳模式的道路。限制开发的地方,我们要着重强调碳汇,促进人口的转移,发展特色产业等一系列的东西。禁止开发区要注重碳汇,要把碳交易纳入到生态补偿机制。

从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的战略来看,我们认为重要的是怎么去减碳。大卫·柏林伯格先生讲到的深圳的南山就属于优化开发区,这样的地方首先调整产业结构,修复生态。他提到了农民在生产的厂房上种树,其实就是修复生态。当然在交通上、人口转移上也要采取相应的手段。在重点开发的地方,我们认为可以产城融合,这个“产”是低碳的产业,跟城市的发展结合起来,要使用低碳的能源。老城改造、新城开发、工业园区,我们称之为低碳城市的三套马车。这三套马车是我们实现低碳城市化的很重要的支撑。

我们现在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只讲到财政支持,转移支付,科技支持等政策,其实,一系列的政策体制是保证主体功能区和低碳结合的重要因素。第一就是考核。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用GDP衡量地方政府,我们讲科学发展观,但落实到考核的时候,哪个地方都是以GDP衡量,没有办法低碳。第二,就是人口减载。只有让人口转移出去,地区的差距才会渐渐缩小。第三,更重要的就是公共服务。尽管大卫·柏林伯格先生介绍的美国的蔓延式城市化模式不好,但是村庄里能做到低碳,公共服务跟城市一样,那么这就会让它非常有意义。否则,这样的低碳就会是落后的。

所以,低碳化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落实关键是政策,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碳交易机制。应将低碳发展的理念渗透到主体功能区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全过程实现了,才会实现自上而下的低碳发展和城市的发展。  

王秉忱:

推进低碳城市化  开发浅层地热能源是可行之路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在加快,这是公认的事实,也是必然的规律。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每年进行城市化率的调查结果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低碳城市化,问题的焦点在于如何加速低碳城市化。

我认为加速低碳城市化的关键要素之一是要大力开发利用低碳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量,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这种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尽量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根本目的。我们的目标就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这种低碳生态城市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是在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城市发展新模式,也是我国当前正在积极推进的好模式。

从上述对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态城市的定义和基本概括中不难看出,开发利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能源在加速城市化进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为了减少建筑能耗,就要大力提倡一个时期以来耳熟能详的所谓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实质上就是要搞低碳建筑,这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建筑业界的主流发展趋势。目前我们国家已有的450亿平方米的建筑物里面90%是高能耗建筑,大部分建筑的生产和使用都产生高碳能源,占社会总能耗的42.3%,成为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住房建筑量每年都在增长,预计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到2020年将达到100到150亿平方米。建筑能耗所占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多,因此建筑如何节能意义重大。

我认为对建筑节能,对搞好低碳建筑和低碳城市化建设来说,利用地源热泵技术开发浅层地热能源是一条可行之路。因为它最大特点就是用比较少量的高品位能源,也就是电能来开发地下的低品位能源,也就是浅层能地热能为建筑所用。这显然是节能的,从而把这种绿色的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与建筑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外,它节约了传统的常规能源——煤炭,也必然实现了减排,而当把开发浅层地热能与空调制冷相结合之后,它的优势就更加突出了,因为把热排放到地下,就减少了对空气,特别是对城市的热污染。所以利用地源热泵技术开发浅层地热能,对推动建筑节能,搞好低碳经济,加速低碳城市化会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可喜的是,在大力推进低碳城市化的进程中,一些房地产商很好履行了它们的社会责任。如由山东兴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兴建的兴唐·国翠城,该项目率先在我国三线城市系统推广低碳技术,倡导绿色健康的低碳生活方式,取得了很大成就。兴唐·国翠城不仅是恒温恒湿恒氧、高舒适度、微能耗的高品质住宅小区,还让济宁市人民群众早日进入了低碳生活行列。兴唐公司的李秀森董事长提出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打造低碳社区,让农民住上舒适节能的房屋,让老年人住进绿色环保的老年公寓,值得我们赞佩!

前不久,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在讲话中提出,“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建造百年建筑”的战略方针,要求改变过去的建造方式,进行住房建设的一场革命。他还提出已有建筑物的节能改造和利用低碳技术提高建筑产业化水平等问题,这些都是低碳城市化进程中应予关注的问题。

李迪华:

自己的和本地的城市才可能是低碳的

今天讨论城市化,经常会遇到一个词,叫“快速城市化”。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要问自己,我们还需要快速城市化吗?是不是需要从更加深层次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于是,我开始从与城市化有关的热点话题中寻找答案。最终,我找到了三组与中国城市化进程有关的三组关键词

第一组,城市化:西煤东送、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西气东送、农民工、春运。当我们讨论中国城市化的时候,很快会发现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我国的城市化是伴随着西煤东送、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西气东送、农民工、春运成长的。东部地区应用这些财富吸引西部地区的农村人口到东部地区来,春节的时候他们又回到家中去探望父母、孩子,拜祭先人。我们还会发现,卷入到这样一个巨大的流动漩涡当中的人,他们的尊严受到了屈辱,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让我们的国人有尊严的活着,包括那些为东部地区城市化建设做出特别贡献的农民工们。

第二组,城市化:上班难、上学难、交通堵塞、停车难,高房价,蜗居。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亲身经历着我们建立起来的城市的变化,他们的亲身感受放在一起就是这组关键词。显然,这样一个城市化的结果,其内部运行的是高能耗的,是高二氧化碳排放的。然而,我们还在为这样的城市化歌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呢?因为我们需要国民生产总值(GDP),需要巨大的GDP来维持这样的城市的运行,实际上维持这样一个高二氧化碳排放的城市能够继续运行下去。

第三组,城市化:拆迁、外地人、本地人、自己、家园。当我们看到城市化过程中令人欢欣鼓舞的建设成果时,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家园在哪里”?不要以为生活在大城市里面的人,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园。其实不是这样。在北京这个大都市里,每天都有老年人就在自己的家门口走失,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的老人们,当他们老了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家”找不着了。带着这样的对城市人的理解思考城市化,并且还要想着使城市变得更加低碳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应该是很沉重的和迷茫的。当前指导思想下建设的城市,不大可能有低碳城市。

快速城市化的一个结果是,家园的消失和家园难觅,是所有人的尊严都受到屈辱。所以,我们应该思考,中国的城市化究竟要走向何处?于是,我重新组合上述关键词,并形成了自己对“低碳城市化”的一些见解——“自己的和本地的城市才可能是低碳的”。

众所周知,城市依靠输入巨大的物质和能量资源来建设和维持,全世界都一样,中国也不例外。今天在此讨论的是面向未来的中国城市化道路,我的观点是世界上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只有教训可以供我们参考。

回到本次论坛“低碳城市化与行动”的主题,我们能够做什么呢?我相信,自己的和本地的城市才可能是低碳的,家在自己的土地上,和谐的文化城市中国才会出现。我建议的行动有两项。一是反思。反思世界的城市化经验与教训,低碳生活和低碳城市化是世界的新话题,没有国际和国内经验可供借鉴,但可以通过反思过去教训获得启示。二是从“零”开始探讨中国的低碳城市化,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化的实践,摸索城市化的中国经验,有朝一日把中国的实践经验输送到全世界。

吴德绳:

低碳城市化  建筑师应该学习一些设备专业知识

我从事建筑设计工作近50年。有一个问题一直让我很困惑。为了把一座座建筑变成低能耗、节能的建筑,我投入了很多心血,但遭遇了很多阻力。

建筑设计是分专业的,有建筑专业、设备专业、结构专业等,所有这些合在一起才能完成一个建筑的设计。在这样一个分工合作当中,谁是龙头?当然是建筑师。近年来,随着节能减排的大力推行,我们审视一些新建建筑,发现它们的设计有问题。在审视一些国外设计师带来的现代化建筑理念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问题究竟出现在那儿?今天我想把这方面的想法跟大家谈谈。

大学我学的是暖通空调专业。真的,职业给了我一个了不起的机会!原来我在建筑设计院,尤其是建筑设计方面,是没有发言权的,因为暖通空调在建筑设计里面只是辅助专业。

在没有话语权的角度非常难受,强势的建筑专业的说法、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辅助专业的创造性。但是,我忽然间从这个角度绕到龙头的前面去了,领导着建筑专业的大师们。我真的不骂这些建筑大师们,因为我明白了一些事:建筑师的苦衷,他们的来龙去脉。我现在把我大胆的命题告诉大家。人类建筑的历史是非常深远、长久的,人们脱离洞穴生活的时候就有了建筑。两千年前已有辉煌的遗存,比如说希腊神庙;七八百年前也有辉煌的遗存,比如紫禁城等。这使得建筑业强势,非常崇拜建筑业先辈们所做的业绩。

我现在可以说一句话,那么辉煌的建筑都是“空心的建筑”。我从业后看得见的建筑业和整个从业生涯当中,见证了建筑物才有了自来水,有了血管;建筑物才有了供暖和空调,有了呼吸系统;建筑物里才有了电线,有了神经系统,有了智能化,就是大脑。这个“空心”建筑物的辉煌和它们的强势导致我刚才所说的那些有生命、有内涵建筑的重要部分显得很弱小。

我做暖通设计,知道用什么设备,以及将来怎样运行它才节能。其实设计规定、设计制度在图纸上没法把把我这个思想传承下去,因为我只能在一篇小“设计说明”上面谈一点点观点、意见或建议。而我们专业有一个调试过程。我有一个做博士生导师的学弟,他告诉我一句话,说暖通专业的“调试”这个词中的“试”不对。我说应该改成什么?他说应该改成适合的“适”。我告诉这个学弟,你太棒了!我为什么夸他,因为语言的精准来自理解的深刻。带着这样一个被误会的字过了几十年,这还能说咱们的专业成熟吗?

所以在大力推行绿色、低碳建筑的过程中,建筑师们太强势了,应该让他们学习一些设备专业的知识和理念。同时,也希望政府部门能够严格执行相关的、必要的规定,不让一些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进而再做些深刻的变革。如果这边的强势要是不容易增长的话,我甚至于想让建筑师们做一些“减法”,让他们的声音小一点,别老把带伤的建筑美当成建筑投标、招标被领导批准的竞标的主要内容,这样做的话是有失偏颇的。

今天,我能在此讲这些话,是因为历史上职业分配给了我一个机会。我是学设备专业的,后来做到了设计院的设备专业总工程师,然后忽然又把我调到了院长的职位,变成了包含建筑师的领导者。所以,我在暖通师面前比他们多懂一点建筑,在建筑师面前比他们多懂一点暖通,仅此而已!

李秀森:

低碳  房地产企业的社会责任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低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球能源使用以及与此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有三分之一与建筑物耗能有关。因此,建筑物的低碳化是解决我们生存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作为建筑物建造者之一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在低碳城市化的进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有意愿、有责任、有义务参与低碳城市化的进程,通过低碳社区的建设,全力去实践低碳理念。

山东兴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相对年轻的企业,但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坚持走节能减排的住宅建设路线,倡导低碳理念,并在多个住宅项目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为山东省济宁市的低碳化贡献了绵薄之力。可以说,兴唐已经成为济宁市低碳社区建设的领跑者。

我们认为,低碳城市化不仅仅体现了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我们的低碳社区理念不仅仅体现低碳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更要体现在低碳的生活方式上,我们希望能够打造源自内心的“低碳文化”,体现我们的责任。兴唐国翠城项目就是我们“内心低碳”的代表作。

兴唐国翠城是继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之后,出现在三线城市的首个体现“恒温恒湿恒氧”概念的低碳社区,实现节能80%,这是兴唐人最自豪的地方。兴唐人的实践,充分体现了在低碳城市化中房地产企业应承担的责任,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国翠城项目先后获得建设部和财政部认可的2008年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项目、科学技术部颁发的“房地产开发创新奖”,同时被评为全国第一批,也是济宁地区唯一一个绿色建筑和低耗能“双百”示范工程。

在兴唐国翠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体会。

首先,我们的成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离不开济宁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其次,我们的成功离不开低碳技术的支持。建造低碳建筑,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等诸多环节,对于我们三线城市来说都是新事物,迫切需要技术专家的指导。同时低碳技术的科学研究较为成熟,但广泛应用却刚刚起步,国内还没有形成低碳建筑的统一标准,这对低碳城市化是极为不利的。兴唐愿意通过自己的实践,为尽快形成低碳建筑的标准尽一份绵薄之力。再次,我们的成功离不开消费者的支持。低碳产品是全新的,国家没有统一的标准,消费者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当消费者了解低碳产品后,愿意为之付出相应的成本,体现了消费者对舒适生活的追求,更体现了消费者对社会的责任。最后,我们的成功,当然也离不开兴唐人自身孜孜不倦的坚持。

在这里,借着低碳城市化论坛的机会,喊出国内三线城市地产开发企业的心声:请专家们能够更多地深入三线城市,提供低碳方面的指导,帮助我们房地产企业打造更多的低碳社区,为低碳城市化做出更多的贡献。

我们认为,低碳城市化的理念和实践,只有在广大的三线城市,乃至更广大的乡镇得到弘扬和推广,中国的低碳城市化才会真正得以实现。我们兴唐人将会把国翠城复制到新农村建设中,将低碳理念带到新农村建设中,实践“低碳文化”,履行“低碳责任”。

翟宝辉:

从规划设计着手  实现低碳生活

如今,我们的城市化是洗劫一空的城市化,是扫荡特色文化的城市化。城市化被变成了一个名词标签,贴到了某些市长、省长的政绩簿上。所以,我希望低碳城市化是以科学发展观定位的城市化,而不应该把低碳像过去曾被用烂的生态、绿色一样,当作标签,贴到哪里都可以。举例来说,有的科研人员把现有的项目贴上低碳的标签,重新申请项目,去套取进一步的科研投入;有的规划设计人员把过去的方案拿过来,贴上低碳的标签就变成低碳设计。施工过程、产品同样如此。简直太滑稽了。

低碳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照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效益的平衡。实现低碳,规划设计至少可以做以下几件事:

第一要全面落实地表最小扰动原则。过去提的三通一平,到后来发展到十几通一平的原则要改改了,几通一平的结果使深圳那个小渔村不见了,倒是建设出一个全新的城市,但却没有了先前的植被、蛙声、虫鱼的吵闹,让人们感觉很失落。北京大学胡兆亮先生一篇关于华侨城的规划构想的文章,提出依山就势搞建设,少动土,好造景,这是真正落实地表最小扰动原则。这样做不仅符合生态原则,其实土方量少就少花钱也是符合经济原则的,因此,这个原则要落到规划设计中,特别要写入规范。

第二是交通出行最短、最少原则。住房制度改革就有这样一条:让人们拥有自己的房子,人的流动不再受制于当时分房的单位。可现实是大家买了房子,还得去远离房子的地方工作,还得送孩子去我们心目中不多的名校上学,还要去名医院挂号看病。过去我们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强调了基本服务设施的配套,却没有办法均衡配置学校、医院等优质资源。包括现在谈论较多的功能区的适度混合,过去曾经强烈建议功能分区明确,以摆脱生产生活间的相互干扰,如今很多工艺的改进,使生产实现了无噪、无烟、无味,功能区的适度混合成为可能。但限制人们选择的因素又出现了,不同单位的同一岗位取得的报酬迥异,不同单位的福利待遇相差很大,这使人们不得不穿梭于工作和居住地。所以,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急需加入均衡配置优质教育和医疗等资源的内容。

第三是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我们现在所用的资源要符合低碳原则,就必须坚持一要用得少,二要用得效率高,三要把废物再利用。如今有些建筑用了10年就拆掉,实在太浪费了。其实,我们的设计规范非常明确,住宅项目全部都是重点工程,设计寿命都是100年,设计操作也是如此。所以,并不是房子用不到70年,而是城市领导等不了70年就想改造。这不是质量问题,是市长决策的问题,是城市发展思路问题。

1993年编制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在2002年又作了修订,主要是适应老年人居住要求和对停车场设计的规范。除了以上建议,我觉得最急切的内容是把竖向综合里面的道路断面进一步细化,使其符合生态和低碳要求。规范里要明确把绿化作为断面的最低点,使道路的积水和周边建构筑物的汇水都能入渗到绿化中去,用雨水补充地下水,当然绿化施工程序规范也要做相应的修改。至于文化层面需要时间,有年头的建筑才有故事,有了故事才有文化,有了文化城市才有灵魂。还有一点是要抓住机会,赶紧修订《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薛志峰:

低碳城市化应从整体节能体系入手

从最初的绿色到生态,到可持续发展,到现在的低碳,是一脉相承的。低碳的实现需要四步台阶:新技术的应用要有系统观念——节能的实现倚赖全过程的综合管理——应用科技手段帮助我们科学决策——应用产融结合新模式。

第一,节能低碳要有应用新技术的系统观。在我们国家几乎能看到全世界的所有节能新技术,不过可惜的是我们没有把新技术用好。打个比方,一个健康的人要有皮肤、肌肉、骨骼、神经系统,同时有大脑会思考;建筑也一样,要用到好的围护结构、室内环境、机电设备、控制设备、智能管理。如果不考虑节能建筑是一个整体的技术体系会犯下错误,比如北京一个高级写字楼经营情况良好,业主考虑美化外立面同时增强大楼的保温效果,投资近千万元在原有外墙面外加贴了一层100mm厚的聚氨酯发泡保温铝板。当年冬季客户普遍反映感到暖和了,实际采暖能耗也较往年有所降低。但进入夏季,一些客户反映偏热,工程部人员对冷机电耗和冷机开启时间与往年同期进行对照后,发现反而有所增加,最后统计下来一年多花40万的电费。业主的出发点是好的,保温也是采取的节能措施,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建筑的整体观,从而犯下了错误,挺可惜的。

第二,节能低碳不是一个点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全过程来实现。建筑和人一样,有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从项目定位到后续的常年运营维护,包含10个过程,具体是:项目立项、方案制定、初步设计、施工图、工程及产品招投标、施工、系统调试、工程验收、试运行、运行维护。参与主体涉及到业主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业部门,还有租户和用户。然而,在这10个过程中存在多个参与主体严重脱节的现象。比如,设计方设计好了,施工方却没有建好,而设计方在房子运行中并没有参与其中。最后体现出来的问题是大量的能源耗费。

我在10年时间里做了全国600个楼的诊断,测试分析完后总结出108个问题。通过归类和分析发现,在导致房子使用中产生的问题中,设计不好的占35%,安装施工没有做好的占到29%,真正房子验收以后物业管理不好占21%,还有15%就是住户没有好好用房子。如此看来,要实现综合的过程管理才能真正节能。

第三,节能的判断应该有科学数据。行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IT技术手段,可以作为节能的判断依据。比如说某地产项目中要采用落地玻璃,不是不可以,但要考虑做节能,玻璃达到什么性能、做到什么程度,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找到答案。再比如,房子做5公分的保温,还是做10公分的保温,对房子有没有影响,也可以拿量化数据来说话。

第四,通过低碳、节能来实现经济收益,进而推动产业进步。比如一些项目原来是不节能的,通过采取低碳的手段实现了节能,节省出来的能源一年省50万元,10年就是500万元。这些钱就可以用于推动行业的进步。

如此看来,要实现我们的低碳城市化,需要各个环节的人参与进来。只有这样,才会实现真正的低碳。

李秉仁:

低碳城市化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本次论坛主办方安排我来做论坛总结,首先要衷心地感谢各位嘉宾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也感谢主持人的精彩主持,以及媒体朋友们对中国城市化的关注,对低碳城市化的关注。

本次论坛——低碳城市化,主题很好。我想所谓低碳就是少消耗碳,少排放碳,这就是低碳。所谓低碳城市化,就是少消耗碳,少排放碳的城市化。那么主题中,我们能做什么。我们也可以说低碳城市化从我做起,这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今天各位演讲嘉宾讲得都很好。
大卫·柏林伯格先生说,美国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化是高碳的,我们要创建一个低碳的世界,首先是美国人先创造一个低碳的美国。因为美国消耗了世界上25%的石油,这个量太大了。所以,我们对美国的城市化经验是没法借鉴的,只能探索自己的经验。

郭万达院长讲到了我们的城市化不能是过分地追求GDP的城市化。这个问题的本质是经济发展和低碳的关系。我们怎样在禁止开发的地区,培育碳汇资源,这也是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

王秉忱先生讲了一个观点,就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耗的城市化,开发利用低碳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等等,低碳的能源,这是我们要努力争取的目标。现在,王秉忱先生搞了很多的地源热泵的开发利用是很成功的,这种事情我们要继续做下去。

李迪华老师讲到,自己的城市和本地的城市可能是低碳的城市。我想更多的是从行为上来讲这个市场。我们大量煤的运输,水的运输,电的运输是付出了很高的代价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比如说南水北调工程,大家可以讨论,同时也有人说,北京缺水,我想北京没有像青海那么缺水吧。北京不是有很多的洗浴场所吗?其实,这些问题就是我们怎么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吴德绳先生认为,在制度设计上要给予节能建筑予以支持。不节能建筑不是一个美的建筑,这个观点从建筑整体来考虑,从制度设计要给每一个方面权限。这样的话我们才做到建筑的节能。把建筑扩大到城市这个层面,在各个方面做到权限才能做到整体节能。

李秀森董事长讲到低碳企业的社会责任。因为李董事长的公司做到了,符合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同时也开发建设了低碳项目,这说明低碳这件事情本身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翟宝辉博士讲了几个原则,其中一个叫地表最小扰动原则,这个主要是从生态来说的。因为生态系统的破坏是很难恢复的,要恢复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从这个该度来说,建设生态城市也好,低碳城市也好,还是园林城市也好,包括景观设计也好,都可以从这个方面减少,也就是扰动。还有一个是交通原则,减少机动出行,缩短机动通行纪律,从政府讲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

薛志峰博士认为,新技术的运用要有一个系统观念,注重节能的全过程,每一个建筑都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最近国家发布了《能源合同管理》,这是对节能的测试以及我们将来建筑节能的综合的管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一定能对推动建筑节能和低碳城市的发展。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