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名片
【城市名称】广东省汕头市
【城市别称】鮀城
【城市位置】汕头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地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称,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汕头不仅是粤东的中心城市,自古以来也是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处于“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也是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汕头港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距香港、台湾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城市人口】2008年总人口506.57万人,市区人口499.30万人,海外华侨300多万。
【城市面积】全市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面积443平方公里。
【城市定位】东南沿海重要的文化、休闲、贸易之都,以港口为依托的粤东中心城市,国家经济特区。
【城市荣誉】全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著名侨乡,“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
百年商埠,迎万国楼船
汕头市开埠到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在开埠之前,这里原是一片波浪滔滔的海湾,因几百年来韩江所带泥沙的冲积,才逐从海底浮聚起来。明朝时被称为“沙汕坪”。康熙时,清政府在这里筑炮台,此地改称“沙汕头”,后简称“汕头”。
汕头市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与东南沿海其他港口一样,汕头的开埠,是在西方列强铁船钢炮的威慑之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于潮州城区民众的强烈反抗,使得外国人主动放弃在潮州城区贸易,改而选择了相对安全的汕头进行贸易。咸丰十年,应西方列强要求,汕头正式对外开市。自此,汕头开始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安全的环境,逐渐超越了潮州城区,成为了粤东的经济中心。
汕头一度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上世纪30年代,汕头港吞吐量仅次于上海、广州,位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纵横国际贸易舞台的潮商,逐渐形成一支世界性的商业群落,经济实力雄厚,影响力巨大。其浓厚的商帮文化,至今仍在世界贸易领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汕头是全国闻名的侨乡,在海外华侨甚多,与海外交往密切。远在唐代时汕头就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移民口岸之一。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约计335万人,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坊间有言,“有海水处有华侨,有华侨处有潮人”。
正是因为与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地缘、亲缘优势,1981年,汕头被辟为经济特区,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潜力。可以说,没有众多的华侨,就没有汕头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的设立,给汕头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1992年,汕头被评为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首批投资硬环境四十优”城市,1994年跻身为全国55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万元的城市。1996年,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1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实力进行比较,汕头名列第41位。
世纪之交的挑战与机遇
自1998年以来,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汕头市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回落,城市发展进入低潮期。21世纪前两年,是中国发展形势突飞猛进的两年,与同期其他城市快速发展相比,汕头GDP的增长速度却逐年下降。
纵观汕头开埠至今,城市发展经历了两起两落。每一次,汕头都因为外部赋予的独特经济发展优势而迅速崛起,然而,一旦这种优势惠及其他地区,汕头就面临衰落的危机。有专家分析,很明显,空投而来的机遇并没有在汕头扎根发芽,没有转化成自身内在的优势。
发展速度的放缓,让汕头在粤东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重商轻工的传统,更使得产业布局失衡,无法凝聚起实业强市的势头;珠三角与粤东、闽西南与内陆的交通瓶颈正在打破,对于有着地处“省尾国角”的相对区位优势和通江达海的交通优势的汕头,其被边缘化和被腹地化的危机更加严峻……这一切,给汕头市在新世纪初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新世纪伊始,汕头市决策层对城市发展和空间抉择展开了广泛而深刻的思考:如何在大珠三角(甚至泛珠三角)中寻找汕头自身的坐标?如何抢占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先机,催生汕头大工业时代的跨越式发展?如何争夺闽粤赣版图上的腹地“蛋糕”,拓展汕头的影响范围?如何整合空间,构筑强大的“大汕头”并彰显汕头滨海城市的独特风貌?
正视挑战,方能显见机遇——本世纪初,全球产业继续向中国转移,汕头紧握“后发”优势,发展前景良好。东南亚经历金融风暴后开始复苏,而汕头在东南亚具有其他城市不可及的人缘优势。台海局势缓和,汕头港作为三通港的选择之一无疑具有无与伦比的地缘优势。在广东省最近的发展规划中,汕头市被明确定位为粤东区域中心城市,获得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明确城市定位,重估发展形势
汕头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区域发展竞争激烈——东接海峡西岸经济区,西连珠三角,处在连接两个国家重要发展战略“高地”之间,面临着多重区域关系。
2004年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规划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东南沿海的整个经济形势。位于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佛山等城市,也早是蓄势待发,纷纷亮出各自的城市品牌与竞争战略,如今更是掌握CEPA先机,力争借先发效应“再分一杯浓羹”。香港、澳门对“大珠三角”概念的积极回应以及“泛珠三角”的提出,着实振奋了广西、江西等其他省份和城市的发展激情。在此形势下,汕头应该如何定位,成为考验决策层的难题。
汕头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将作为粤东经济中心带动周边城镇发展,在海峡经济区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粤东经济圈的经济中心的角色。汕头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高潮中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大量的发展要求。
另外,汕头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方面大有可为。尽管目前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有面向粤北的趋势,不过,汕头拥有优良的制度环境、外向口岸和交通网络,这些为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广东省东西两翼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意见2005—2010》的出台,广东省开始实施东西两翼发展新战略。汕头市作为广东省东翼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已被省定位广东五大石化基地之一,在广东省东西两翼发展战略中,将被视为区域发展的主角。闽粤赣经济协作区、海峡西岸城市经济圈等合作区域要求汕头发挥中心城市功能。
《汕头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02—2020)》将汕头市的城市性质定位于“国家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港口,粤东中心城市”。2005年,决策部门将汕头的定位修正为“东南沿海重要的文化、休闲、贸易之都,以港口为依托的粤东中心城市,国家经济特区”。最新的规划更加强调科学发展,强调资源环境的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协调。
振翼腾飞,城市跨越正当时据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09年,汕头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5.73亿元,增长10.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54亿元,增长1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91.9亿元,增长1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2.59亿元,增长18.2%;出口总额40.16亿美元,下降7.1%;中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5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60元,分别增长8.8%和7.7%。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广东省地级市排名靠前。
此外,工业生产也保持着平稳较快增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33.66亿元,增长14.1%。实施品牌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27件,省名牌产品18个,省出口名牌61个。获“中国文具生产基地”称号。主导制定国家标准、省地方标准9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专利授权3692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03亿元,增长18.5%。玩具、服装等特色优势产业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业转移工业园获省认定为示范园区,成功竞得5亿元省产业转移扶持资金,深圳龙岗(汕头潮南)产业转移工业园首期基础配套设施基本完?成。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汕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加快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规划建设东部城市经济带、工业经济带、生态经济带的战略构想。目前,汕头市正竭力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参与《粤东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编制,加快修订《汕头经济特区城市规划条例》,理顺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加快镇村规划编制。
汕头市委书记黄志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汕头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实施可持续发展、工业强市、以港兴市、开放带动、自主创新“五大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生态型海滨城市,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使汕头成为新时期最开放、最具活力、最宜居住创业的地区之一,成为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经济繁荣、法制完善、环境优美、侨乡特色明显、人民安居乐业的经济特区,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市。
向东拓展打造滨海新城
汕头市区地处韩江出海口,历来台风、暴雨多发,洪潮灾害频繁,城市防洪、防潮、防风、排涝任务繁重。另一方面,人多地少,城市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土地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汕头加快发展的主要瓶颈。规划建设东部城市经济带,是破解城市发展空间和产业发展布局难题、增强城市防灾抗灾能力的重大举措。
作为三大经济带重中之重的东部城市经济带,发展定位为:依托汕头市,服务粤东、服务闽西南、服务赣东南,主动融入珠三角,主动融入粤港澳,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密切汕台合作,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滨海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和高尚住宅区,承接高新技术产业和总部经济,建设新的城市中央商务区,建成世界有名、国内一流的生态型滨海新城。
东部城市经济带以河口治理、海堤建设为切入点,从汕头港导流防沙堤至澄海莱芜岛,东西长13公里,南北纵深1.5-2.5公里,规划建设百年一遇防洪潮海堤22.89公里、堤路结合高标准市政大道16公里,开发滩涂20平方公里,规划定位为新城市中心区。
项目的实施,将大大提高城市防洪、防潮、排涝能力,有效缓解人多地少、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矛盾,推动汕头由内海湾城市向具有内外海湾特色的滨海城市转变。
以港兴市驱动临港引擎
“粤东门户,华南要冲”的地理区位,铸就了汕头因港而生的历史,形成了汕头港口与城市互动的发展轨迹。港口资源是汕头市首要优势资源。
汕头港是国家规划的全国沿海五大港群中25个主要港口之一,也是广东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5个枢纽港之一。汕头市按照“转变老区功能,开辟新港区”的思路,实行多条腿走路,多元化投资,着力开辟珠池、广澳、海门新港区,促进港口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汕头港已形成老港区、珠池港区、马山港区、广澳港区、潮阳港区、澄海港区、南澳港区等七个港区的新局格,通过能力大幅度提高,2008年底,全市港口500吨级以上生产泊位82个,其中万吨泊位17个,通过能力达到2519万吨。
汕头市坚持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加快港口建设,形成东南沿海亿吨深水大港和对台航运的桥头堡。通过港口规划的实施,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运输系统,强化汕头港作为国家沿海主要港口的地位,有效提升港口的综合竞争力。
据了解,汕头市远期规划建设万吨级泊位105个,通过能力约3.5亿吨,集装箱1800万标箱。到2016年形成东南沿海现代化的亿吨深水大港。按照现代化、专业化、大型化、集约化的要求,建设大型集装箱、煤炭、原油等专业化码头,配套相关深水航道、防波堤等设施,促进港口建设与临港工业发展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