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长协会7月5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卷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2.57%,意味着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中。但在城镇常住人口中有2亿多人没有非农人口户籍,与户籍非农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均等化方面存在差距。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惊人。不过,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种现象叫“伪城镇化”或“不完全城市化”,即受中国城乡分割以及户口制度约束,大量农村进城人员虽然居住在城市并被计算为城市人口,但其并没有同等享受到城市的各类公共服务,其收入水平、消费模式无法等同于一般城市人员。这类人口如今高达2亿多。
也就是说,在目前全国7.12亿城镇常住人口中,就有2亿多人是“伪市民”。这些“伪市民”与城市户籍人口一样为城市做着贡献,却没有享受到同等的待遇。比如说教育方面,很多进城农民工的子女只有花钱才能进入公办学校,更多的只能进入农民工子弟学校读书,而且,就地参加高考也受到不少条件限制。
再说住房保障。城市户籍人口已经长期享受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廉租房等保障,而进城农民工最近一两年才有资格享受公租房,而且,很多地方的公租房优先向户籍人口分配。可以说,在住房、医疗、社保等多方面,2亿多“伪市民”实际上是城市的“二等公民”。这不仅是进城农民工之痛,也是中国城镇化之痛。
城镇化被公认为是中国最大的内需载体。社科院专家甚至断言,城镇化是未来20年中国经济的主要引擎。但这个“引擎”能否发挥应有作用,关键在于能否让2亿“伪市民”转变成真正市民。如果“伪市民”不能转变为真正市民,这些“伪市民”就不能为城市产业提供稳定的劳动力支持,那么,城镇化就是空谈。
尽管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2.57%,但如果减掉2亿多“伪市民”,实际达不到50%。要想去掉“伪城镇化”这个帽子,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直接改革户籍制度,要么把捆绑在户口上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福利与户籍彻底剥离。
城镇化终究是“人”的城镇化。这里的“人”应该包括城市里的每一个常住人口。只有对“人”不分三六九等,城市才能激发人的最大能量,为城市、为城镇化创造更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