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吴元炜:吉林液氨爆炸事故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按规范操作
时间:2013-06-28 15:47:43  来源:制冷快报 

    2013年6月3日清晨,吉林德惠市一家禽业公司液氨泄漏引发爆炸,进而引发火灾。121人在这场事故中死去,77人受伤。这场事故用生命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敲响了警钟,而作为本次事故的第一凶手,液氨制冷安全问题被推倒风口浪尖,继而引发了我们对制冷剂行业内安全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制冷行业泰斗、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原总工程师、副院长、城市化委员会专家委员吴元炜老先生认为,此次吉林液氨爆炸事故的原因不能完全归结为氨制冷剂身上,主要还是企业自身没有按照规范来操作。

    以下为《制冷快报》的访谈报道:

  氨制冷系统管理规范系统全面,但是执行不到位

  行业泰斗吴元炜老先生认为,此次吉林液氨爆炸事故的原因不能完全归结为氨制冷剂身上,主要还是企业自身没有按照规范来操作。吴老介绍说,虽然氨的确具有可燃、有毒的缺点,但是其实它的使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安全问题也是完全可以得到保障的。氨制冷剂是我国冷冻方面使用最早的一种制冷剂,在国内已经有五、六十年的历史了,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广泛使用,历史也有一、两百年了,它的安装操作、安全规范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体系。现在在很多大型工厂、建筑、冷库当中都在使用氨制冷剂,如果操作得当,完全按照规则走,根本不用担心安全问题。吴老还举例说,修建于1968年的首都体育馆就在使用氨系统制冷,而且这么多年依然没有出现安全隐患。

  氨作为制冷剂,在全球已经有150多年的使用历史,在工业上应用广泛。氨制冷剂由于具有良好的热力学特性和优良的环保性能,同时由于其价格低廉,适宜大面积使用,所以在各类冷媒中,液氨是大部分工业企业制冷的首选。

  氨制冷剂可以广泛应用于大中型冷库的制冷系统、化工制冷系统等,通过蒸气压缩制冷降温。在类似于本次事故中的吉林宝源丰禽业公司等大型禽类公司中,由于在封闭、低温运行的全冷链屠宰车间、分割车间等都需要用液氨来进行制冷,所以对氨制冷剂的需求量较大,工厂往往都会有几吨或者更多的液氨存在。但同时,氨制冷剂还具有可燃、有毒、有腐蚀性等特性,当空气中氨的浓度达到16%—23%以后,一遇明火,立即就会引发爆炸。所以一旦液氨泄露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这起事故发生之后,引发了很多人对氨制冷剂的讨论,很多人认为我国在氨制冷剂方面缺乏国家管理规范。而吴老告诉制冷快报记者,国家在氨制冷方面的管理规范其实是比较系统全面的。

  实际上,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天然制冷剂,关于工业制冷中氨的使用管理,国家很多相关管理规范中都有涉及,比如《建筑防火规范》、《冷库安全规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不同类型的条例和规则,其中都有相关氨的安全规则,所以说氨制冷剂缺乏国家管理规范是站不住脚的。

  比如说我国现有的冷库安全、设计、施工等规范要求中,就提出氨制冷系统应当具备有一套完整的事故应急设施和良好的逃生通道等。而这正是事故中企业所没有遵循的,所以原本不应当发生的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而在我国,类似“6•3吉林德惠禽业公司火灾事故”的液氨泄露事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近年来,液氨泄漏事故频发。吴老指出,虽然国家目前在氨制冷剂的使用方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管理规范,但是执行的力度在有些地方还是很欠缺。很多企业安装施工中不按规则来,特别是一些小型、陈旧、无证的冷库中,很多细节被直接忽略。而政府对此方面的监督检查力度和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往往重视在事故发生之后才会在一段时期内加强对冷库等氨制冷系统进行排查。有规则,无执行,监管力度不到家,这些都导致了我国氨制冷剂泄露事故不断发生。

  本次吉林液氨爆炸事故,120人再一次用生命作出警示,各地也开始了大范围了冷库排查活动,吉林、上海、北京、河北、江苏、浙江、湖北、四川、海南等等,各个省份都开始严查冷库氨制冷安全问题,查出了里面很多问题和隐患,也从侧面反映出事故之前,企业在氨制冷系统操作规范方面执行的不到位,政府监管方面也还留有空白。

  氨制冷系统安装、设计、维护不到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由于氨制冷剂具有可燃、有毒、有腐蚀性等特性,企业在使用中应当控制系统安装的各个环节,通过完善的设计,完备的防护措施,达标的操作人员操作,才能使氨制冷系统可以安全运行,避免危害的发生。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最容易出现失误的有两个环节,一个是安装环节,一个是在日常维护的环节。氨制冷的系统大多由大管道连接,如果制冷设备陈旧老化或维护不佳,或者安装出现失误,阀门连接处密封性不好,都极容易产生泄漏,进而导致事故发生。

  所以吴老认为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也非常重要,而且正被国家和企业所忽视。它就是在氨制冷系统安装、设计、维护过程中,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问题,特别是在我国液氨制冷还未能实现全自动化运行,还要人工进行操作的背景下。如果设计、安装、操作、维护相关人员不懂专业,没有经过专业的制冷技术培训和学习,没有取得相关资质,不了解氨制冷系统的特性和相关操作规范,不了解实际操作中应主要的事项,那么他就很容易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而这些失误哪怕只是一个阀门的关闭都有可能是致命的。所以吴老也怀疑,在这起事故中,这家企业在安装、操作等环节中工作人员技术能力是有很大的欠缺的。

  而这在制冷行业中绝对不是个例,专业人才缺乏,培养力度跟不上,已经成为整个制冷行业中比较严峻的现状和问题。比如说安装液氨制冷设备过程中,安装企业是需要具备一些资质的,而目前我们国家的现状是,存在着大量无证、无资质的非专业团队承包冷库安装的现象,而有资质的专业安装团队却并不多。而当前我国冷链行业正在飞速发展,冷库规模和面积也在急速膨胀,这就需要更多的制冷专业人士投入到这项大业当中。而我国制冷专业人才资源培养如果继续滞后下去,不仅仅将影响冷链建设进程,更多的安全隐患也会被埋下,随时可能爆发。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