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9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型城镇化重在“进城”非“造城”
时间:2013-06-28 12:03:59  来源:上海商报 

    新型城镇化的宏伟规划,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将政府、企业、个人各自的功能和作用放在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上。

  在26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作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中称,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专家说,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各类城市具体的城镇化路径。

  与此前传闻被否定的那份城镇化报告相比,很多人或许不必再担心,城镇化走上一条“城建化”的老路。在过去很多年,中国城镇化的路径基本上就是一条大规模城建扩张的路径。在这条老路上,我们可以随手抄起“某某大道”、“某号线地铁”、“某某楼盘”等路标。尽管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到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但是很多政府部门、官员仍然希望借“新型城镇化”搞大规模的“造城”计划。

  这次国家发改委的报告着墨重点不在“造城”,而是“进城”,并提出农民落户从小城市到中等城市,最后到特大城市的实施路径,无疑有助于廓清大家的认识。

  “人的城镇化”的核心是保障人们的各项权益,填平二元体制下城乡居民之间权利的鸿沟,让所有居民不论身份差异都能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而其前提正是尊重公民迁徙自由等基本权利。

  因此,“人的城镇化”也应该尊重市场的自由选择。过去,我们的城镇化带有强烈的计划干预色彩,靠政策、资源的倾斜来确定什么样的城市成为特大城市、什么样的城市成为二三线城市。而城市的形成从本质上来说,正是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

  那么,尊重人们的权利和市场规律的城镇化,“进城”能否具有“造城”一样的拉动经济增长的魔力?为何新型城镇化是未来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究竟应该做些什么?

  其实,在此需要走出新型城镇化不需要政府投资的误区。要满足未来几亿进城农民的需求,实际上意味着大规模的政府支出。不过,政府支出的侧重点和过去明显不同。

  有机构测算每个农民进城,成本是20万元,这主要是为进城农民提供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的成本。如果以3亿农民计算,光这一块就是60万亿元的财政支出。当然,这些钱并不意味着打了水漂,提供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才能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这部分政府投入无疑最终将转化为内需。

  另外就是,农民进城之后,公共服务会相对短缺。政府要根据进城人口的规模,为新增人口提供保障房、学校、医院、道路、图书馆、自来水乃至污水处理厂等公共基础设施。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小城市户籍政策放开,农民进城提速,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也将相应提速,而且规模不小。

  未来的政府支出和政府投资可能仍将规模不小,但是其特点非常明显。其一,投资不再是单纯地搞基础设施建设,即所谓的“铁公基”,而是要与民生结合。其二,这种投资将来更多地还要带动民间资本一起参与。中国的城市化,可能是需要30年才能完成的一个长期过程。没有政府投资,完全靠市场自发完成,是不可能的。但如此浩大、复杂、长期的工程,显然也不是铁公基的传统投资方式能够完成的。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宏伟规划,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将政府、企业、个人各自的功能和作用放在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如何衡量各种政策、行为是否合适、得当,最关键的一个指标就是,看其是否服务于“进城”,而不是人为的“造城”。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