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筑中国梦想,“天堂”复制者的新型城镇化实践之路
时间:2013-06-20 00:04:09  来源:人民网   作者:应志刚,陈彧 

    人民网苏州6月19日电(记者 应志刚 陈彧)两年前,安徽滁州的一群农民在走进苏州工业园区的时候,他们忍不住惊叹,“这不就是我们做梦都在想着的人间天堂吗?”

    在中国历史上,滁州的农民是经历过风雨的,35年前,滁州人更是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但他们并没有满足躺在历史功劳薄上,同样在追求更加美丽的生活,苏州工业园区之行,让他们感受到了生存环境的差距。

    “有比较才知道差距”,滁州十八里店的汤玉林,就是这群当年走进苏州工业园区的农民之一,“我当时就在想,我们什么时候也能生活在这种像花园一样的城市里?”

    两年之后,他们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接近现实。2011年4月28日,滁州拉开了与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新集团)合作共建“苏滁现代产业园”的序幕。

    “我们的目标是建造一个苏州工业园区的升级版”,苏滁现代产业园管委会主任邢高,对于这个借鉴新加坡经验,“复制”苏州工业园区实践的产业园信心满满,“她将成为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典范和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安徽探索。”

    而作为中国与新加坡联合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主体,有着新加坡和中国“双重血统”的中新集团,则是将“天堂”复制到安徽滁州的“上帝之手”。

    不但是滁州,江苏省内的南通、宿迁,同样“复制”着中新集团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神来之笔。

    也正是对新加坡经验落地中国实践的不断探索,近年来,以“筑中国梦想、建新型城镇”为己任的中新集团,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征途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标杆意义的实践之路。

    巨变源自对“天堂”的“复制”

    在滁州,广泛流传的两个故事都与大王人有关。

    大王人在市区打车回家,司机头也不回就说:“30块钱”。如果乘客质疑,“为什么不按里程打表收费?”或者,“以前没这么贵的!”司机就会中气十足地反诘,“大王的人没这么小气吧?你们那么有钱还讨价还价?”

    大王人走进商场,如果经理知道营业员没有从他们身上做到一笔生意,营业员十有八九是要被炒鱿鱼的,原因只有一个,“大王的人有钱!”

    这或许是市井的笑话,却真实显露了大王人的生活现状,以及滁州人对于大王人的艳羡之情。

    大王人“身价待遇”的改变,源于苏滁现代产业园的开发建设,大王位于这个产业园一期区域,是掀开产业园建设序幕的首站。

    而在此之前,大王人和滁州其他农村的农民一样,住土胚或者砖瓦结构的房子,骑着自行车到很远的镇上搭公交车才能进趟城,走在市区的大街上,同样难掩隐隐的乡土拘谨,更谈不上如今别样的“差别待遇”。

    时过境迁,“比住房,我们即将住进去的安置房,是省级示范小区,无论房子的质量还是生活环境,市区高档居住小区都没法跟我们比”,这里有滁州人津津乐道的花园般的生活环境,“到处都是绿化,比公园还漂亮,对,就像苏州的园林一样”;这里有让滁州人眼红的生活便利设施,“我们有全省第一家邻里中心,下了楼就可以购物、休闲娱乐,比住在城里还要方便”;比收入,“除了拆迁补偿、社保,我们不用再跑到南方去异乡打工,家门口已有10几个大型的现代化企业,以前滁州很难见到的宝马轿车,我们这里的小年轻买了不少”。

    一种故土巨变带来的自豪感,已成为大王农民徐庆龙昂首挺胸走在滁州市区街头的一种自信,“我们村的小伙子现在都很抢手,去相亲,就算是城里的姑娘,只要一听小伙是大王的,没有不点头答应的道理。”

    “这里以前都是农村,种着庄稼,现在马路纵横,商店林立。几年没有回家,没想到家乡变化这么大、这么快。”一位在广东发展的滁州籍企业家回到家乡,在感慨之余说:“我想,应该考虑把企业迁回家乡了。”

    一栋栋安置小区、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这个依傍清流河畔、距离城区15公里、几乎被城市边缘化的大王街道,每天都在发生着改天换地的巨变。

    苏滁现代产业园进驻不到一年,先后开工建设项目30个,去年完成投资13亿元,今年一季度完成投资5亿元。

    而对于产业园所在的当地居民来说,居住环境、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一连串的改变让人目不暇接。源于“天堂”生活的实在体验,当地农民对动迁工作非常支持配合。2012年3月,苏滁现代产业园在大王街道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对1500户村民和25家企事业单位,总建筑面积约25.5万平方米的房屋征迁。当前,34万平方米的一期安置房工程部分完成主体结构,年底可实现搬迁入住;二期40万平方米安置房正在实施场地平整,上半年可开工建设。

    巨变,仍在继续。去年10月开工的14条、30公里“八纵六横”一期路网正在加紧施工,九州路、清流路主干道建成通车,正在实施14万平方米绿化配套工程。今年计划开工建设的二期12条道路中,两条已提前开工。与此同时,自来水、污水处理厂、供热等项目基本建成,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防洪保水已开工建设。

   规划设计产、城、人和谐不走样

    “复制”苏州工业园区,中新集团首先做的事情就是为苏滁现代产业园编制规划。历时8个多月,9易其稿,投入资金3000万元,在苏州、合肥、滁州召开10多场专家座谈会,园区概念性规划、总体规划、总体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和核心区城市设计等一系列规划于今年1月9日顺利通过安徽省政府批复。

    这些规划细致到令安徽的很多官员都为之惊叹,“连工业地块上工厂的大门朝哪边开都做了硬性规划”,苏滁现代产业园管委会主任邢高介绍,产业园严格坚持节约土地的原则,不追求大马路、大广场,规划最宽的道路虽然为双向六车道,但兼顾长远发展,地下管线布局全部按八车道设计,如今后道路需要拓宽,只需对中央隔离带和机非隔离带进行改造即可,既保留了发展空间,又节约了土地和成本。

    “先把环境做起来,园区地面地下的环境、服务的环境。把环境做起来再去做招商”,中新苏滁开发有限公司总裁唐研哲表示,按照这个规划建设的苏滁现代产业园将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无论是5年还是8年,都要保证在区内企业和居民不断增容的前提下,走进园区,马路依旧开阔畅通,区内有绿地、有景观,没有任何局促感。

    产城融合,是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者,中新集团是“产城融合”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过度占用土地资源、破坏城市规划,没有产业支撑的简单城市化,不具备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中新集团总裁赵志松坦言,“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并具备可被复制的功能,关键在于产、城、人的和谐统一。”

    令苏滁现代产业园区居民欣喜的是,“我家门口的那棵百年老银杏居然还留着,而且还专门用铁栏杆围起来保护。”不单单是农民当初家门口的古树,当地的水系、古建筑同样保持着早先的风貌。

    “不割裂本土文化体系,这是中新集团对外复制苏州工业园区的一个重要指标”,赵志松说:“产、城、人的和谐统一,必须注重人的因素,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园区的居民在得到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归宿,这应该就是民生吧。”

    同样,“产城融合”,产业支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唐研哲告诉记者,在招商过程中,中新集团依托自身强大的招商网络体系,派驻滁州招商队伍,主攻东南亚和日、韩地区,先后10多次组织境外招商,共获得招商源100多个。同时,苏滁现代产业园突出产业招商,主攻重点地区和大企业、大项目、高科技项目,做到抓大带新、抓大带小、抓大带动配套企业,扩大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引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筑巢引凤已经开始凸显效应,今年年初,不满“一周岁”的苏滁现代产业园迎来一批“住客”。投资20亿元的新越光伏材料、11亿元新盛诺光电科技、11.6亿元仙乐生物保健等项目与园区正式签约。国内家用化妆品龙头企业——拉芳集团投资12亿元在园区设立华东销售中心生产基地。

    而“复制”苏州工业园区的另一项重大指标,就是园区产业集聚的高起点、高定位,不允许招商工作“捡到篮里都是菜”。 唐研哲介绍,中新集团招商注重引进技术先进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项目,积极引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十二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全力做好产业招商。

    截至目前,苏滁现代产业园已签约引进项目20个,协议引进资金超过100亿元,美资爱沃富光电子项目已租赁市开发区标准化厂房生产,九牧智能厨卫项目已开工建设。

    “天堂”要让每个人都实现梦想

    “复制”苏州工业园区,终极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美好生活的梦想、实现个人价值的梦想。站在苏滁产业园规划展示馆内,唐研哲信心满满,“随着现代产业园功能的不断完善,相信每个人都能在这里圆梦”。

    而赵志松则将苏州工业园区的“复制”之路,形容为中国梦实现的一条路径。“中国梦的落脚点一定是要落在个人身上,个人发展、个人成功、实现个人理想,无数的个人理想都成功,也就实现了中国梦”。

    作为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主体,中新集团经历了“白手起家”的全过程,参与和见证了苏州工业园区以占苏州市3.4%的土地、5.2%的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并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序榜首,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在国家级高新区排名居全省第一位的辉煌奇迹。

    “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已经体会到以人为本、实现个人梦想的重要性”,赵志松说:“我们给苏滁现代产业园的定位,实际就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定位。”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把“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件最深刻的事情。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球1/5人口的生活品质,用改革创新的思路,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已成为时代的使命。

    作为致力于成为新型城镇化领军企业的中新集团,赵志松对此有着前瞻的认识,“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社会发展,都要立足于让人完成城镇化。”

    “新加坡经验在中国的实践,我们从中摸索到的成果,都在毫无保留的对外输出”,赵志松认为,“苏滁现代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商业配套、服务管理等先进理念,无一不是苏州工业园区对新加坡经验消化后的再输出。”

    这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努力促使苏滁现代产业园保持苏州工业园区的“规矩”: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让人在城镇中更好地生产生活。

    从新加坡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中汲取养分,通过向异地输出的方式加以推广,中新集团将苏州工业园区对外“复制”的道路越走越宽敞,从苏州市内的苏相合作区、江苏省北部宿迁的苏宿工业园区、南通的苏通科技产业园,到走出江苏跨入安徽滁州的苏滁现代产业园,“园区模式”的嫁接让这些城市犹如坐上了经济发展的高速铁路。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值得期待的是,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天堂复制”之路,将在借鉴新加坡经验的现实实践中,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探索出一条有效、合理的新路径。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