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各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差异很大,应走人口转移型和结构转换型并重的“二元”发展型新型城镇化道路。通过在不同城镇化水平的地区实施不同的城镇化道路,推进各级各类城市竞相发展,不断完善我省的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以城市为引领实现我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
城市化道路转型需要重视
人类的城镇化道路分为人口转移型城镇化道路和结构转换型城镇化道路。人口转移型城镇化道路是通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尤其是向大城市转移而提升城镇化水平的发展道路,工业化是这种道路的基本推动力量。这种城镇化道路会导致大城市规模持续扩张,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差距拉大,城市与乡村逐渐分异。结构转换型城镇化道路是通过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管理与空间布局等结构向城市转型而提升城镇化水平的发展道路,信息化是这种城镇化道路的主要推动力量,这种城镇化道路通过优化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结构,从而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单一的人口转移型城镇化道路是我省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从全省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态势来看,目前我省仍以产业空间集聚带动的人口转移型城镇化道路为主,即我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消化以持续不断地向城市集聚为主,尤其以向首位城市成都市集聚为主,单一的人口转移型城镇化道路特征明显。人口转移型城镇化道路是伴随工业化的发展人口持续不断地向城市转移从而提升城镇化水平的过程,因此这种城镇化道路必然导致大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中小城市发展不足和城乡发展差距拉大,表现为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
要改变这种局面,城镇化道路转型应是实现我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战略选择。根据城镇化道路的转型思路,我省各地区应该根据城镇化水平的差异实施以人口转移型为主或结构转换型为主的城镇化道路,但不管哪种城镇化发展道路都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不同地区通过选择不同的产业发展重点实现不同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上提升首位城市
我省的首位城市成都市城镇化率已超过50%,应以结构转换型城镇化道路为主,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带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文化与观念结构的转型与提升。成都作为全省的中心城市,其基本功能是为全省提供服务,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增强中心城市功能的重要保证,也是优化提升城市质量的重要手段。为了留出足够的空间发展现代服务业,应引导成都低层次的存量产业向中小城市转移,以实现现代服务业的集约化发展。根据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区域的新兴产业。根据拉坦·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论,一个区域的新兴产业往往是处于创新阶段的产业,因此对环境的创新能力要求比较高。成都是我省的科技教育中心,有着丰富的人才和智力资源,这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创新环境,因此,科研中心、物流中心、会展中心、商务中心、购物中心、娱乐会所等现代服务业态应大力发展。同时,发展现代服务业并不排斥发展技术高端、管理先进的现代制造业,成都也应充分利用现代服务业提供的优越环境发展具有基础优势的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医药技术等现代制造业。通过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推动首位城市质量提升。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上实现次级突破
如果按照户籍进行城市人口规模统计,目前我省除成都以外的城市都是中小城市,城镇化道路应以人口转移型为主,通过工业化带动人口向中小城市集聚。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业发展状况决定城市发展规模。我省城市普遍规模偏小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城市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不足,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足。提高中小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的关键是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以产业为支撑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我省的中小城市应抓住首位城市及其他区域产业转移的机会大力承接相关产业。我省能源、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人力资源和高新技术资源比较丰富,中小城市应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发展能源工业、矿产品加工工业、农产品加工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制定优惠的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政策吸引企业到中小城市发展,将已有企业的市场优势与中小城市的资源优势相结合,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建立现代制造业体系并逐步培育产业集群。根据刘易斯的人口流动理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中小城市集聚。在此基础上落实对中小城市户籍完全放开的政策,推动农民工在中小城市定居落户,不断做大中小城市规模,以城市为引擎带动我省各市州实现次级突破。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夯实底部基础
农村地区由小城镇和乡村构成,因此农村地区的城镇化道路转型就是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推进新市镇和新农村建设,通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文化与观念结构等的转型实现就地城镇化。
新市镇是小城镇在提升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城市性”的新型小城镇,它是农村地区的区域性微型中心,在经济、社会、文化、交通、环境与生态等方面对其所在的广大农村地区起重要的引导作用。新市镇建设的前提是发展产业,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产城一体化。新市镇非农产业的发展可以吸引附近乡村的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
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农业产业化抓起,即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工业资本、商业资本等投资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就是要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以工业理念办农业,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农民职业化;在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下收入提高的农民会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逐渐实现住宅成套化、村容村貌街面化。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基础上,农民的精神生活也会逐渐得到满足,他们的整体素质会逐步提升。这样的新农村已经在经济、社会、文化和村容村貌上具备一定程度的“城市性”,这时的新农村已就地城镇化了。因此,我省的新农村建设应包括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农村城镇化、户籍镇民化四个方面,这也是彻底解决我省“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