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羊城晚报》调查报道披露,广州医院、商圈等大型公共场所的车位配套尤为紧缺,需求迫切。事实上,建设公共停车场早在2006年就已有规划,但七年后九成规划中的停车场还没建就已“无疾而终”。
广州停车难是众人皆知的事。政府亦非无筹谋应对之策。当年作为重大事项提交人大审议的《广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就拟定在原八区建设25个路外公共停车场,每年5个,共增加5290个泊位,其中首年计划投资2亿元新建康王路、惠福东路、泮溪、爱群大厦、农林下路等5处停车场。然而,最终仅有泮溪停车场一处建起来,且还是借荔枝湾景点的“东风”。当年的“近期建设规划”最终几乎全部化为泡影,成为名副其实的纸上谈兵,难免让人倍感疑惑:“拟定建设”的公共停车场为何都成“海市蜃楼”?建公共停车场到底有多难?如果仅从投资看,以建5个停车场投入2亿元粗略算,建25个也不过投入10亿元,应该不是难事。相较于众多动辄上亿、几十亿的锦上添花式的市政工程来说,建停车场的紧迫及意义应该也不亚于前者。由此,规划停车场“难产”应该可以肯定不是财政承担不起,而是另有其因。
从现有信息看,政府在规划建设停车场上承诺落空,首先已有当规划为“儿戏”之嫌,而其原因则可能涉及破解停车难问题并未真正提到应有的层面上,以致忽视公共停车场配套的设计及落实。再具体一些,或许还与见地就卖、批建高楼大厦而将公共停车场规划撇到一边不无关系。一些规划点几乎没人听说过要建配套停车场,也无可建之处,应能说明某些问题。诚然,早有规划要建的停车场没建,一定程度上或与回报率低有关。有观点认为,广州现行的停车费指导价沿用9年前政策,“亏本谁愿经营”?这与职能部门曾提出提高停车费、扩大利润空间以吸引社会资本建设经营停车场的意见有其吻合之处。但严格来说,这一“高见”仍要经受推敲。
首先,规划不落实造成停车场稀缺的主因不能回避;其次,公共停车场作为政府应提供的公共服务,却不见充分投入;再次,即便借力社会资本,也难认定提高停车费是唯一的路子,至少可将停车场作为土地开发配套条件确保规划落地,惠民方面还可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解决。就说地下空间,目前广州开发总量约为1900万平方米,仅新中轴线上的地下商业就近90万平方米,在全国乃至世界罕见。这些地下空间都用作商场很难自圆其说。
无论如何,规划停车场“难产”已成城市之痛,也是民生之痛,亟待重视与医治。既需追根溯源,在有条件的地方亡羊补牢,捍卫规划的刚性,又需土地开发政策措施更为具体明确并严格执行停车场配套指标,避免公共利益被商业利益占据。否则,即便提高停车费,也很难让开发商“大鸡吃小米”,最终难以缓解停车难积重难返、雪上加霜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