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人口高度向大城市集中,让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不堪重负,“大城市病”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则是农村人口的大量进城,使得许多原本人气很旺的村庄走向凋敝甚至消亡……
经过30多年的超常规城市化进程,时至今日,中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似乎走到了更加对立的两个极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如何统筹城乡发展亟待破题。对此,针对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现状,不少专家、学者开出了城镇化的“药方”,打造为数众多的现代化小城镇,重铸起城市与农村天然不可分割的“脐带”。
而对于正在如火如荼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各级政府更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李克强总理也曾多次强调,“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足见城镇化对于中国经济新一轮持续、平稳、健康增长的重要性。
然而,城镇化如何推进?在记者看来,除了政策上的放权、扶持外,资金也是一个大问题。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像武平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说,有限的财政资金只能用于像基础设施建设这样的项目上。
怎么办?通过创造性地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开展农民住房抵押贷款,变固定资产为可以流动的资金,既减轻了农民传统建房模式需一次性筹足钱的负担,又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银行的风险,拓展了银行的业务范围,而更重要的是达到了“借鸡生蛋”的效果,调动、积聚各方面的资金和力量投入到城镇化进程当中来,可谓是一举多得,这就是创新的巨大威力。
当然,创新绝不是蛮干,而是需要大胆地筹划、运作和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周到的制度安排。按照《物权法》规定,农村宅基地不能向本村以外的群众转让,他们就想出了外村农民要买桃澜小区的房子,必须把户口迁到桃溪村的“土办法”;新农村建设不能一刀切搞“农民上楼”,他们就想出了在均可抵押贷款的前提下,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相结合的模式……桃澜小区的创新之举,给我们提供了破解城镇化建设资金难题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