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宜宾市兴文县石海镇中埂村的村民投工投劳,自己挖通了这条长97米,宽近3米,高2.7至4米不等的出村隧道。从那时起,这条黑漆漆、随时都有石头落下的隧道成了村里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11岁的上学娃小川每天早上六七点钟都要从洞中穿过,一边放声唱歌壮胆,一边加快了脚步。(新闻链接)
“宜宾山里娃上学路难行:穿97米漆黑隧道 孩子唱歌壮胆”。这是山里娃上学难之特写,其固有的教育资源缺乏,交通条件恶劣,是一个常量,而后来,撤并学校,成为一个变数,让孩子上学路上的风险,更增加了一些。与之类似的,还有“撤并”带来的校车问题,也曾闹出一些不小的风波。
没有路灯,偶尔会掉下落石的毛坯隧道,就这样构成了一个“不定时炸弹”,让我们揪心,让我们不忍,当然,这风险也不能无度夸大,也不能小看了农村孩子面对困厄的强大承受能力。更不能将闻之便将炮火密集轰炸到当地政府的失责无良之类。
换句话说,往早年联想一下,那农村出来的孩子,哪一个没有经过三磨三难,折腾摔打?那翻山越岭过“青杀口”“夹皮沟”“烂泥河”、“清风寨”“乱坟岗”的,那冬天端个火盆,夏天顶个树枝编的遮阳帽,行程几十里,一年四季得往学校背米背菜的求学生涯,与这则新闻的唱个歌吹个哨钻97米“土隧道”,其风险性又有何区别,在当时的现实土地上,它不也被接受着,被对抗着,渐渐成为了“天将降大任”之前的“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的砥砺了么。
同时,哪个省市没有基础设施不完善的贫困地区?这在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农村孩子还严重缺乏教育“营养”的当下,上学路上的安全问题,甚至都不是主要问题,需要给出一揽子方案,彻底让农村孩子的梦想铺设道路的,最重要的是“起点公平”问题,我们相信,在解决起点公平的努力下,那道上安全,会是顺理成章的一件事情。为此,我们深深寄望于深化减贫、教育、就业、创业、社保等方面的改革,我们期盼缩小城乡差别的各种手段措施迅捷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