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农村城镇化的典范 ——湄潭县核桃坝村城镇化解析
时间:2013-05-26 12:52:35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山头苍翠欲滴的茶园,山下粉墙黛瓦的民居,村头碧波荡漾的池塘,塘边小桥流水的人家……一位北京来的领导说:“我到过很多国家,欧洲无非如此”。看得出他说的是心里话,但这里真不是欧洲。我去过奥地利位于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座城市——木老市,这个村庄比木老市的人口还多1000人,街道上人口差不多,有些方面却比木老市强。如该村为3000多外来人口解决了就业,而木老市的居民则是外出打工。这个村庄就是湄潭县核桃坝村。

  以前的核桃坝完全不是这样。当地民谣说:“核桃坝几大弯,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红苕沙沙饭,吃水要翻几座山。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很多女孩往外嫁,姑娘不愿嫁进山”。可见当年的核桃坝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山沟。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在前任老支书何殿伦的带领下,在农业学大寨过程中,他们种过高产田,办过乡镇企业,经过无数探索,最后根据核桃坝自身低纬度、中海拔、寡日照、黄酸壤、多云雾、无霜期长、雨量充沛等特点,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选择了种茶。由于选对了路,加之茶科所专家的技术指导,农民种茶积极性高涨,茶叶种植一发不可收拾。目前,全村已实现茶园面积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双过万。茶园面积达11000多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480元(据我们实地调研,实际不止)。核桃坝不但过上小康的日子,还步入了城镇化的道路,甚至称得上是我省农村城镇化的典范。为此,我们不妨作一下解析。

  充分就业是核桃坝最大的特点之一。滚滚民工潮无非是到城里就业、安居,享受城市生活。核桃坝靠11000多亩茶园,户均10多亩,人均3亩,不但没有人外出打工,还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每年三月到九月整整半年时间,新长出的茶叶需要人不断采摘,一亩茶需要一个人采摘,不仅全村老少齐上阵,还吸纳了周边乃至城里3000多名劳力务工,有100多户甚至到该村落户。到秋冬季,又要对茶园进行改造、修枝、追肥等冬季管理。由于采茶的工作强度不大,劳动环境山清水秀,收入还不低,核桃坝也成为了劳动力输入地。安居乐业的红火日子,让村民们很是自豪。村民何崇孝说:“核桃坝实现了小康梦,共产党就是圆梦人。”

  茶农嬗变为茶商是第二个特点。核桃坝的茶产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生产队时期的副业,到包干到户初期的“家家农工商,户户奔小康”的小农经济时代,再到现在“规模化种植,专业化分工”的产业化发展的三级跳。规模做大后,农民内部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有种茶的,有收茶青的,有加工茶叶的,还有专门从事销售的。现在相当部分茶农都把茶园承包出去,自己干上了茶商的行当。他们不再去采茶,而是每天开着汽车、骑着摩托到田间地头收购茶青,再到茶青市场拍卖交易。这些茶商都是该村有文化、有经营头脑的年轻人,他们已经实现了从茶农到茶商的嬗变,每天收入在200元到600元之间,家庭年收入一般在30-40万元不等。同时村里整合了企业,从过去“户户种茶,人人采茶,户户炒茶”,到全村只有“四品君”等4家茶叶加工企业。本地加工不完的茶青都通过交易市场外销,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分工,跳出了小农经济的模式。

  从一家一户散居向村中心“街上”聚集是第三个特点。现在的核桃坝村是前几年“撤办并村”过程中由三个村合并而成的,全村15平方公里、800多户、3400多人,过去都是“山一家水一家”的散居。从2006年开始,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村里做了村庄规划,现在村庄建设面积有0.6平方公里,加上学生,中心区有近千人集中居住,而且各种城市要素在下乡,生产生活功能在逐步完善。街上有8家规模大小不等的商铺,日用小商品应有尽有。有一个面积超千平方米的茶青交易中心,完全可以满足全村和临近村的茶叶交易。医务室配有4名医务人员,基本上做到了小病不出村。有一所完全制的小学,解决了本村和临近村的孩子上学。还有一所老人公寓,除五保老人外,根据自己消费能力,交600-1000元不等,享受不同的服务。这里没有本村的老人,反而住着14位临近村和城里的老人,余成珍老人就是其中一位。她今年94岁,退休教师,有儿有女,身体健康,耳聪目明,行动自如,自带工资到老年公寓养老,在这里玩得很开心。问她为何来这里,她的回答很简单也很实在,“这里空气好,老人们在一起玩,不孤独。在家里,一天花30元请人聊天,还请不到”。村里还有图书室、网吧(村里的电教室)、篮球场、休闲广场、钓鱼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村里还有一个档次不低的宾馆,有60多个床位,可以召开小型会议,接待中等旅游团队,开展技术培训等。村里的休闲娱乐设施是城里高档小区才具备的,但城里比不了这里山清水秀,有养心、养肺、养眼的环境。无怪乎有人打出标语:“到湄潭当农民去”。当地农民写诗赞美道“山水绿茶核桃坝,湄潭风景数一家;四海宾客来玩耍,赞不绝口把党夸”。

  幸福指数比一般城里人高是第四个特点。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农民变居民的过程。我们仔细走访了好、中、差三个层次部分农家,发现他们的生活质量比城市里中等收入家庭还高。人均居住面积都在60平方米以上,且家家都有干净的卫生间,户户用上安全的自来水。全村四分之一的家庭有私家车,其中小车160多辆,农用车14辆,中巴1辆,摩托车500多辆。县城的公交车直接开到村里。全村有电脑400多台,部分茶农还在网上交易茶叶,手机、电冰箱、电视机、电磁炉、电风扇等家用电器已和城市一样普及。一句话,城市的要素下乡了,核桃坝的农民生活和城里一样方便了,幸福指数比城里人高了。

  核桃坝的发展给了我们三点启示:发展经济,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找准路子。如果核桃坝没有人均3亩茶园,发展如何不得而知;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如果不是富字当头,而是贷款建房,会持续发展吗?城市化路子,不单是农民进城,城市要素下乡也是可行的,城乡一体化路径会更宽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