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5-18 23:50:37
来源:南方网 作者:丁锦文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城镇化成为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成为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被各地寄以厚望的一着。正如李克强总理说的“城镇化是最大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而在全国各地都高举区域城镇化大旗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冷静的思考如何从过去城镇化就是扩马路、建市场、盖高楼那种重物轻人传统思维中走出来,努力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通过对天津一些城镇化建设试点的实地考察和思考,我对如何走好茂南的城镇化道路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一、天津城镇化道路的探索与启示
天津从2005年开始,就提出了“宅基地换房”的办法来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思路,并在全市43个镇、6个村共49个单位进行试点。随着试点的推开,“宅基地换房”覆盖全市646个行政村,通过就地城镇化,使其成为城区周边星罗棋布的卫星城。这过程首先是以“宅基地换房”开始,在实现了农村建筑形式和农民居住形式改变之后,又继续实践,大胆探索,开始“三区联动”、“三改一化”到“农村金融改革”等一系列涉深水 区的改革探索工作。所谓“三区联动”就是以小城镇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农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三区”统筹联动,促进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融合。“三区”之间相互联动,相互支持,工业、农业园区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社区居民又为工业、农业园区发展提供人力支持。所谓“三改一化”就是集体经济组织改股份公司,农业户口改城市户口,村委会改居委会,通过“三改”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三改一化”不仅仅是让农民变成拥有薪金、租金、股金和保障金的“四金农民”,更重要的是为下一轮的改革即农村金融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去年开始,天津市在这些试点村探索成立村镇银行,农民和园区的企业积极参与金融活动,成为村镇银行的股东和农村金融改革的最大获益者。
天津农村城镇化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就地安置农民,就地城镇化。这种城镇化,没有占用中心城区资源,也没有给中心城区增加人口压力,更没有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了许多地方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大城市病”和进城农民失业等一系列问题。天津城镇化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城镇化建设中,不能单纯追求数字增加和城市面积的扩大,而是以更深刻的制度设计为引领,在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出现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天津城镇化建设扎实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同时也给予我们深刻启迪:新型城镇化必须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中心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相对于“传统城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新内涵:一是发展理念新。新型城镇化,是不以牺牲农业、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二是城镇体系新。新型城镇化所构建的是四级城镇化体系,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县(市、区)域城市的综合承载作用、小城镇的关键支撑作用和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构建各层级城市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三是实现途径新。新型城镇化坚持中心城市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重,农民进城和就地转化并行,是工业和农业共同发展的城镇化。特别是推进的立足点是着眼于农民、涵盖了农村,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的就地“市民化”。四是产业支撑新。新型城镇化四级城镇体系的产业支撑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强调了产业集聚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紧密结合,强调了现代农业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支撑作用,将现代农业纳入支撑新型城镇化的产业体系之中,实现各层次的融合和互动。
二、茂南城镇化进程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茂南坚持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奠定了粤西中心城市的良好基础。2012年,全区总人口达83.59万,其中城镇人口53.8万人,农村人口20.8万人,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38%;2012年全区三大产业比例为12.9:35.77:51.34,非农产业占86%;中心城区建成面积已达46平方公里,近郊八镇建成面积达15平方公里,城镇承载能力、辐射力不断提高。
但城镇化的进程中,茂南也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一是规划建设滞后。城市总规主要涵盖中心城区,城郊各镇总体规划理念落后,城镇规划千城一面,没能形成区域特色和人文精神;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落后,道路、商业网点、垃圾处理站等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远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城镇管理水平较低,城镇脏乱差、占道经营和马路市场现象相当严重,交通、治安、市场秩序等仍然比较混乱。二是中心城区 产业带动和辐射力不强。石化产业链较短,中心城区服务业不发达,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不足,河西、河东、站南和西城片区四大主要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辐射的能力不强。三是现实隐患明显。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部分城镇空间布局与人口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市扩张过中产生污染问题突出,部分镇村的农田、水源、路面等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加上农村环保工作基础薄弱,污染控制难度加大,治理任务非常艰巨。
三、人的城镇化是茂南新型城镇化道路必然选择
在各地都把新型城镇化作为驱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的背景下,茂南只有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加强统筹兼顾的顶层设计,着眼于整体性、协调性,进行统筹思考和长远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建设,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分工有序、资源配置优化、公共服务均等、环境优美舒适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获得主动。
(一)以人为本,完善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的、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城镇化。正如李克强总理强调的: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一要在发展目标上体现“人的城镇化”。牢牢抓住“人的城镇化”这项中心任务,科学合理确定城镇化发展目标,既要提高人口构成中城镇人口所占比例,又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既要注重质的提高,亦要让城乡居民过上更加健康优裕的生活。二要在发展规划上体现“城乡一体化”。从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出发,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全盘考虑,全面谋划,科学布局,加快全域城镇化规划编制,明确城镇和村庄空间定位、发展规模、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定向、建设定点。三要在载体建设上体现“以人为本”。按照“绿色、智慧、包容、人本、特色”的城镇化要求,在发展城镇经济,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公共服务能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镇运行效率和提升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等方面都要充分体现人本精神。要把提高人的物质文化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走发展成果由城乡居民共享的城镇化道路。四要在人居环境上体现生态文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特别是要从改善基础设施和改变人的思想观念着手,把城乡清洁工程落到实处,努力营造清洁、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
(二)以“城郊八镇”为建设重点,增强可持续城镇化发展承载能力。城郊八镇是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促进人口集聚的重要节点,是茂南城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进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把城郊八镇建设成为连接中心城区、辐射新型农村社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的小城市。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生活居住、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社会保障、集贸市场等配套功能。大力实施以“绿、硬、畅、亮、美、净”为主要内容的“六化”工程建设,启动实施“森林进城围城”计划,开展整治水资源行动和城乡清洁工程,推进自然村“村村通自来水”、“路路通”工程建设。全面推进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镇村延伸,提升供电、供水、通信保障能力。二要加大公共服务覆盖面。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推进进城农民工和市民在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方面的均等化,使基本公共服务逐步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三要加快重点镇的同城化。以镇盛、公馆、高山同城化为突破口,着力在产业布局、区域功能、生态建设等方面实现统筹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三镇融合发展。
(三)以“一镇一品”为产业支撑,促进城镇化产城融合。产业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没有经济的发展作为支撑,城镇化发展就不可持续。要把做强做大城镇经济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按照城镇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要求,结合各镇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农则农,科学规划发展一批产业型、商品型、旅游型、生态型城镇。通过城镇经济的总量做大、质量提高、实力增强,积极创造就业岗位,扩大城镇就业容量,引导、吸纳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一要依托高岭土矿藏、石化后加工等优势,加快推进“两园”、四个新型建材工业小园区和新型皮革加工工业园建设,重点将新坡、金塘、公馆、山阁镇打造成工业强镇。二要立足城郊乡镇自身资源特点,以15个特色农业示范场园为主要平台,培育发展壮大罗非鱼、圆椒、甜玉米、肉鸽、蔬菜、花卉、林果等特色产业,重点把鳌头、袂花打造成特色农业大镇。三要整合旅游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努力把镇盛镇打造成“茂名后花园”、城郊休闲旅游名镇。四要充分发挥近郊区位优势,依托交通便捷优势和专业市场优势,推进高山商贸城和物流基地建设,将高山镇打造成茂名商贸强镇、城市副中心。通过打造“一镇一品”,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建立布局合理、各具特色、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四)以“美丽乡村”为创建载体,夯实可持续城镇化发展基础。农村社区是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和重要组成部分。要组织实施“美丽乡村”工程,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着力构建“幸福茂南、特色城镇、美丽乡村”三级体系,切实营造出道路干净、空气清新、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一要按城市标准规划建设好农村社区,实现农民就地“市民”化。结合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村容村貌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重点是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生活污水处理、公共设施建设,拓展长效管理的覆盖面。二要在全面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础上,将新农村建设、扶贫双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资金捆绑使用,启动实施“名村、特色村”建设计划,将名村、特色村建设和自然资源、农田水利、绿色生态、乡土物产、历史文化等等紧密结合起来,结合旅游开发共同推进,让村民从中得到效益,形成镇村协调一体、相互依存、有机融合的建设格局。三要推进“农家书屋”、区、镇、村(居)三级文化站、区全民健身广场等项目建设,提高村民文化生活品质。培养当地的民间文化组织、文化艺术骨干,树起特色文化艺术品牌,切实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风尚,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