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一份报告揭露的制度“黑洞” 水资源“大盗”是如何炼成的
时间:2013-04-29 16:00:31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汪韬  
    按照现行污水排放标准,“达标”如同保护伞,企业“合法”地将污水排入环境。而按照现行水价体系,从取水到污水处理,企业只需支付极低的费用,远低于它对环境的破坏。而这差价,则由全民埋单。

    这是一份水价报告揭露的行业“秘密”。2009年,全国工商企业通过低标准、低水价获利达到2000亿元以上。

    “中国所有排放的水都是污水。”

    2013年4月中旬,历时四年的水专项“中国水环境保护价格与税费政策示范研究”课题结项,面对400页的报告,报告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中如是总结。

    马中的课题组从水价开始,不想却串出了我国水环境管理中的一系列制度性“黑洞”。“达标”排放的污水依然污染环境,“祸首”工业企业却只需付出极低的水价,而公共财政又以纳税人的钱来为企业污染埋单,企业坐享巨大的环境红利。

    这份报告如同戳穿“皇帝的新衣”,而这不过是我国环境管理漏洞中的冰山一角。“我们专家研究几十年,也才刚刚明白一些事儿。”

    “达标”的污水

    这是一个巨大的黑洞。

    马中将我国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达标排放的污水,以官方的统计数据,2010年,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为95%,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70%;第二类是超标排放的污水,即前述未达标排放的5%和未处理的30%污水;第三类是偷排的污水。

    后两类水是污水问题显而易见,问题出在第一类:“达标排放这个说法极其害人。”马中说。

    我国的水标准主要分为两类,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前者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按水质由高到低依次分为Ⅰ-Ⅴ五类。其中,Ⅰ-Ⅲ类水体被视作饮用水源,劣Ⅴ类水体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

    排放标准指的是工业企业、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应该处理到什么程度再排放。化学需氧量COD是用来描述水污染物最常用的指标,我国所有排放标准的COD浓度都高于V类水的要求,也就是说,我国达标排放的污水都是劣V类水。

    政府、公众的目光都集中在城镇污水上,城镇生活污水已获得较大改善。而工业污水,却在聚光灯之外,这也正是马中课题聚焦之处。

    “达标”排放的工业污水,依然在污染水环境。“每建立一个工厂,就污染河流了。”清华大学教授王占生说。

    实际上,这在业界已非秘密。有专家指出,为何排放标准达不到质量标准,是因为制定排放标准时,考虑到自然水体具有自净能力,可以消纳降解污染物。

    可是,在地表水日益减少的北方地区,如果不下雨,污水厂甚至成了“新水源”。“北京市的河流源头以前是玉泉山,现在干涸了,污水厂的水质决定了河流的水质。”参与多项污水排放标准制定的北京市环科院研究员马世豪说。

    日前,北京等地宣布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可惜,做出努力的主要是城镇污水处理厂。2008年以来,我国提高了部分工业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但达标排放的工业污水依然比城镇污水污染物浓度高出几倍。

    马中的课题组在一个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做了案例研究,上游进入城市的是Ⅱ类水,流出城市的下游河道、湖泊却是劣Ⅴ类水。“典型说明排出的是污水”。当地官员对马中的核算研究结果没有特别强烈的反应。“多少年这样,大家反应都很迟钝。”马中叹了一口气。

    工业水价“黑洞”

    工业企业低排放标准的背后,是工业用水成本过低。后者正是马中课题的研究方向。

    “水太便宜,这是第一大发现。”马中所指的水价并不是百姓的生活水价,而是工业水价。

    生活用水水价上涨一直是公众关注、争论的热点。实际上,在全国每年约6000亿吨用水量中,农业用量最多,占61%,工业用水量次之,占24%,生活用水只占到13%。

    工业水价低的原因在于低的污水排放标准。水价根据排放标准制定,低排放标准导致低的水价。

    我国现行水价政策极其复杂,课题组将之梳理“3456”:即由中央、省级、市级3级政府制定,包括水资源费、自来水费、污水处理费和污水排污费4项政策,主要针对居民生活、工业等5类用水户,涉及财政、环保等6个部门。

    不同的取水、排水方式对应四类费用的不同组合。取水而言,取的是天然水,只需支付水资源费;取的是自来水,则需支付水资源费+自来水费。排水而言,企业自行处理后排入天然水体,需支付污水排污费;排入市政管网交予城镇污水厂处理,则需支付污水处理费。

    这些水究竟何从何往,企业又交了多少水费?为了捋顺这些关系,马中的博士生周芳算出了2009年工业(不含火电行业)的水平衡模型。

    2009年,我国工业用水量732亿吨,大部分企业直接从天然水体取水,缴纳的水资源费仅为0.13元/吨,只等于取水成本的1/5,而江西省竟然只有0.015元。

    在排水环节,“企业更愿意自己处理后直排天然水体,这样只缴纳0.13元/吨的污水排污费,而纳入管网交给污水厂处理,则需支付工业污水处理费1.28元/吨。”周芳解释道。

    所以,对于直接从天然水体取水,又将废水自主处理后排入天然水体的工业企业,只需缴纳0.26元/吨费用即可。这样的低水价帮助企业降低了治理成本,获得了巨额利润。2009年,全国工商企业支付水费只占生产成本的0.2%,利润的1.7%。而通过低水价获利达到2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安徽、四川等省份的年财政收入。

    为之付出的代价,则是环境污染和资源退化。对应改革红利和人口红利,马中称之为“环境红利”。

    纳税人为企业污染埋单

    对于一些城市而言,进入污水处理厂的工业污水,企业支付的污水处理费一样不能涵盖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成本。课题组对我国227个地级市2009年的水价统计发现,邯郸、扬州、珠海等7个城市的工业污水处理费小于生活污水处理费(后者同样低于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成本),完全违背污染者付费原则;武汉、南宁、乌鲁木齐等49个城市的工业污水处理费等于生活污水处理费。

    其中差价由地方财政补贴。“你肯花钱帮助邻居往自家排污吗?这就是我们水价政策做的事儿。”马中表示匪夷所思。

    除了上述工业污水之外,“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国家动用约1800亿元财政资金治理水污染,其中大部分污染是工商企业排放造成的。马中课题计算得出,2009年我国工业偷排的污水达到155亿吨。这实际上是用公共财政资金给企业的污染埋单。

    马中想起了昆明曾计划从游客上收费治理滇池的旧闻,一名游客撰文称污染不是自己造成的,不应该付费。马中觉得这算清了小道理,没有算清大道理——国家前期投给滇池治理的大量资金正是纳税人的钱。

    对于案例省会城市的计算同样发现,8000万吨工业污水偷排了。2013年,山东地下水排污引起了关注,结果却不了了之。马中认为这说明积累的水污染危机已经爆发,“从水环境状况也可以看出来,只是我们用了数字说话。”

    “奢侈”的无退化原则

    项目结题后,马中感叹为什么这么多看似浅显的道理现在才明白。追根溯源才发现,原来从环保法开始,我国水环境管理的规章制度中都“开了口子”。

    环境保护法规定,“……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排放标准。”同样的意思在其他法规中一脉相承。

    “这是很大的讽刺,《排污收费条例》甚至说制定排污收费标准时,要考虑企业承受力。实际上,现在企业交的钱只占总成本0.2%,并没有影响承受力。”马中说,“这远小于人力、能源成本。企业不能从环境中省钱。”

    所以,课题组建议删除考虑经济、技术条件这一条,改为“排放标准要保证法律规定的环境质量不退化”。

    所谓环境无退化是指环境不因人类活动影响而退化。基于环境无退化原则制定污染排放标准,再制定收费标准,体现为水价。

    不过,多位受访的研究环境标准的专家表示,标准需要逐步加严,但考虑经济技术这一条不能删除。设立过高的标准等于让企业从50分跨到90分,难以实现,甚至会影响我国部分产业的竞争力。印染、制革行业在欧洲的消失就是因为太高的标准而遭到淘汰。

    对此,课题组计算,即使将污水处理到最严格的IV类水排放标准,并基于此制定水价,水费也只相当于当年工商业生产成本的0.6%,利润的7%。

    马中认为,即使技术达不到,也要树立无退化这个目标,否则就是承认水体是可以污染的。而且,在无退化原则下需进一步制定相应的地方标准。

    不过,在一家污水处理的民营公司总经理肖恒(化名)看来,排放标准和质量标准的差异早是业内的共识。“处理到IV类标准,很多地方会哈哈大笑,这太奢侈了。”地方政府会极力呵护当地企业,公司曾计划利用一口废井来监测地下水数据,却遭到当地政府拒绝。

    “现在的宽松的标准都没有认真执行,现实和理想之间,差距不是一般的大。”肖恒说。

    的确,即便是当下极低的水价,据周芳计算,还有155亿吨偷排的水量,这是统计中看不到的数据,相当于把北京市区淹没10米,污染物的浓度更不得而知。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