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镇化4个阶段在南京交织出现
时间:2013-04-22 12:31:39  来源:中国网   作者:陈,李冀,陈翔 
    30年前首部南京城市发展总规,就规划了圈层式城镇空间格局,但规划与实施存在差距

  “到2012年底,南京的城市化率80.23%。”市统计局人口处处长张小玮说。2008年12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委员会发布了《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并首次发布城市化率排行榜。其中31个省会城市(含直辖市)排名前十是:武汉、广州、上海、乌鲁木齐、南京、北京、太原、沈阳、银川、天津。当时武汉99.83%,广州89.57%、上海85.76%、北京75.6%、天津60.09%。2012年底,省内的苏州城市率达72.31%,无锡为72.91%。

  市社科院副院长李程骅说,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200多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后,城市化率已很少再被人们关注。城镇化已完成的俄罗斯城市化率73%,日本至今城市化率仅67%,法国为78%,美国是82%。还有城市化率更高的,但大城市病都很严重。

  张京祥认为,80%已经很高,南京没必要再追求数字的增长,关键还是看城镇化的质量和内涵。

  江苏省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田伯平认为,“城乡关系永远存在,城镇化率并不是越高越好,城镇化率高也并不意味着城镇化就完成了。”

  新型城镇化与过去的城市化有很大不同,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这是国家层面的定调。

  “简单概括,过去的城市化是‘粗放发展’,一味突出大城市,求速度忽视质量,现在的新型城镇化最突出的是‘均衡发展’。”市发改委发展规划处负责人说,过去国家的政策是“推动经济和人口发展向中心城市集聚”,从战略上讲突出的是大城市,其中一个结果是现在相当多的街镇,人口下降,产业衰败,好的产业、就业岗位较多的产业都集聚到开发区了,人口自然向开发区集中了,但开发区的城市功能却没有发展起来。“这导致在国家大格局中忽视了中小城市的发展;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讲,则是忽视了对城镇地区的发展。结果是中心城市的大城市病都很重,小城镇发展慢而弱,没有活力。”

  根据诺瑟姆总结的规律,当城市化率触及50%的时候,普遍会出现“城市圈化”的特征: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开始减速,城市化的发展方向转为形成城市圈,许多中小城市开始“晋升”为全国性的大城市。而中国的城镇化率刚好超过50%,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节点。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农民进城’。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出现人口外溢。”张京祥说,根据西方的历史经验,城镇化分为集聚、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阶段。西方国家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郊区化阶段,就是城市化率达到一定程度后,有钱人往郊区分散;更深的郊区化就是逆城市化,现在则处于再城市化阶段,因为过度郊区化,导致城市产业人口空心化,现在西方一些国家都在重新恢复城市活力,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是发展创意产业。

  “从这个角度看南京,西方城镇化4个不同阶段特征在南京交织出现。西方的城镇化持续了二三百年,我们是30年走过了人家二三百年的路,各种情况挤压交织在一起,非常复杂。”张京祥认为,城镇化也分为有形城镇化和无形城镇化,前者是人口要素向城市集聚,城市越来越大,城市向农村扩张,后者指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在农村渗透扩散的过程。现在到欧洲农村风景如画,村子里面往往只有几户是农民,其他都是城市人口,农民只是职业。“说起对生活的希望,农民有一句特别朴实的话:希望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日子。现在这句话在苏南地区,包括南京一些比较富裕的农村,已经换了另外一句:我们在这里生活得比城里人好,啥都不缺,还有保障,不用忍受城里的路堵和空气污染。出现了不愿进城的农民。”

  张京祥分析说,南京的城镇化目前基本上处于“集聚”阶段,往新城、副城、新市镇集聚;也出现了郊区化现象,比如很多有实力的人到江宁江北买别墅,产业大学大企业都向郊区转移,大型商贸业也在发展。还有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因素,通过更新改造让城区恢复活力。

  南京城市化的时间进程有怎样的特点?市发改委发展规划处负责人简要作了概括:改革开放前,南京的城市化进程几十年没什么变化;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90年代,主要是开发区建设,大片连片土地得到开发建设,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新世纪头10年,实行“三集中一疏散”和“一城三区”建设,主要是新城新区建设;2009年到现在,推出了十大功能板块建设,城乡统筹一体发展行动纲要,新市镇建设开始布局。

  “从规划角度看,1980年编制完成的南京市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就按照国家要求对南京市域层面的发展作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安排。”市规划局城乡规划处负责人介绍,《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经过国家正式批准执行的总体规划文件,这份规划提出了“市—郊—城—乡—镇”的圈层式城镇空间格局,奠定了今日南京“多中心、开敞式、组团布局、轴向发展”的雏形。由于城建资金不足,市政设施覆盖空间有限,规划着重解决当时城市住宅困难和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老城填平补齐,并向周边适度发展。

  党的十四大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南京于1991年开始着手修编总体规划,首次提出了“南京都市圈”的概念,并提出加快外围城镇发展,将城市建设的重点向外围城镇转移。南京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2000年城镇化水平已超过71%。主城的外围城镇尤其是依托开发区的东山、新尧、浦口等外围城镇快速发展,10年中,外围城镇建设用地由70平方公里增长到100平方公里左右。但回过头来看,规划与实施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专家认为,在新一轮城镇化拉开大幕之时,重新释义城镇化的内涵非常必要。无论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模式,还是具体到南京这样的城市,都要进行战略调整,从城镇化的速度、规模、采取的方式、走什么样路,都应该与过去30年不同。

  本报记者 陈曦 李冀 本报实习生 陈翔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