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务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珂表示,“水价提高”之说是基于中国的水质现状不容乐观,包括在很多领域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水的浪费现象,意在呼吁公众和社会增强节水意识,并非简单理解成水价现在要提高多少倍,也不存在现在要确定水价多少钱一吨的问题。(4月17日《人民日报》)
水价涨落关乎千万个家庭,当“涨”字投入湖心,难免引来争论和博弈,激起阵阵涟漪。这边厢,水务公司认为自己的“涨声”被误读,真实目的是为了呼吁公众提高节水意识;那边厢,公众认为提高节水意识不过是一种借口,根本目的还是想多赚钱。“误读”也罢,“盘剥”也好,其实,水资源有商品属性,更具有公共资源属性,我们不妨跳出利益之争来审视各方的意见。
首先,不可否认,用价格杠杆来解决用水浪费问题,确实是一种手段。然而,水务公司既然如此“心疼”水资源,那么自己是否在节水上作出了示范呢?调查显示,我国内地尚无一个城市实现直饮水,全国县以上4000多家自来水厂中,98%仍使用传统水处理工艺;由于管道老化或质量低劣,每年我国通过管网损失的水量占自来水管网供水的20%以上,达到100亿立方米,相当于1500个昆明湖的蓄水量。
另一方面,公众也应当反思,除了维护自己利益,是否真正从“涨声”里读出了水资源危机?是否还在固守“我花钱、你给水”的逻辑?去年,华南农业大学对九省一市“居民用水习惯”调查显示,接近九成的受访者意识到“节水”的必要性,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能做到“节水”的人并不多——节水型设施在家庭的应用较少,循环用水的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如果公众的节水意识真正到位了,水企又何须轮番用“吼涨”的方式来提醒大家?
高水价不一定会节水,低水价也不一定导致浪费水。“水价之争”别只看到利益涟漪,重要的是,水企也好、公众也罢,都能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到那时,水价涨不涨,就不再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