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联合国最新统计标准,一个地区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即视为老龄化社会。而早在2000年,我国65岁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6.96%。今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其中透露,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突破2亿大关,老龄化水平已经达到14.8%,且老龄人口还将不断增加,据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4亿。
如何对待老年人,是判断社会文明程度的标杆,也是我们今日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指标。即使在物质匮乏的古代,“养老”也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礼记》中描述的大同社会头一句便是“使老有所终”,孟子孜孜以求的仁政,其图景也着重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不仅仅是这样,举凡世界各国,还没有一个像我们国家把孝——实际上也属于养老的范畴——上升到文化、政治传统的高度,不仅历代都宣称“以孝治天下”,有些朝代察举官吏,孝行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在民间,还有“百善孝为先”的俗语,《二十四孝图》尽管颇多糟粕,但也广泛流传,表明的也是这种重老、尊老、养老的传统。
但是,现在,无论我们如何把养老上升到怎样的高度,无论再推出多少孝道的典范,过去那种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也不合时宜,因为那是一种社会管理低水平时的无奈之举,那是一种将“衣帛食肉”作为完美目标的养老设想,而我们今天所梦想的,不仅是“老有所终”,而且还有“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意即让每个老年人都能健康幸福,有尊严地活着。
对照理想,现实让我们尴尬。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透露,养老金储备占GDP比例,我国只有2%,非但不能和挪威的83%相比,就是和日本的25%、美国的15%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同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报告2012》中也显示,在全国32个统筹单位(31省市加新疆建设兵团)中,2011年全国城镇职工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省份达14个,收支缺口达到767亿元,报告还显示,2011年养老金记账额达到24859亿,空账额达22156亿。个人账户空账额继2007年突破万亿大关后,再次突破2万亿。
这些数字太过巨大,有些时候,我们并不会十分清楚它意味着什么。那么,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来了解我们要应对的形势。据专家分析,我国失能、半失能的老人约有3300多万,以一个护理员照料三个老人计算,我们需要1000多万,但现状是,目前从业人员不足百万,且每年只有两万人取得养老护理员国家资格证书。这还仅仅是初步培训便可上岗的低水平护理员,如果谈到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那就更加匮乏。
现状如此窘迫,但这是必须应对的挑战,我们必须迎头而上,披荆斩棘,从坎坷艰难处踏出一条康庄大道,这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福祉,也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而对此,我们首先应该有信心。正如戴相龙所说:“要告诉大家,我们有缺口,我们有办法。我们能平衡。中国人的社会保障事业不会降低,而会提高。”
信心来自于一个接一个的利好消息:
到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已经实现“八连增”,仅在山西,就有140万企业退休人员获益;民政部决定“十二五”期间在全国连续开展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并启动实施涵盖城镇和农村、生活护理和医疗康复的 “敬老爱老助老工程”;民政部专门部署养老机构的发展,提出国家和省级层面要建设若干具有实训功能的养老机构,地级层面要至少各建1所专门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并具有养老护理员培训实训功能的老年养护机构,县级层面要至少各建1所以养老服务为主,兼顾为残疾人、孤残儿童等提供服务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
信心亦来自于养老制度的不断完善:
1991年,退休费社会统筹正式推广,这一规定改变了养老保险由国家企业完全承担的做法,采取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养老金的领取不再视企业的兴衰亏盈而定;2001年,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在辽宁推行,到2006年已扩大到8个省份,实现了个人缴费的完全积累,提高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抗风险能力,减轻了财政在经济波动时承担“养老金兜底”的风险性责任;2011年,社会保险法正式施行,对确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等作出原则规定。
这些措施的施行和制度的保障,将为我们拉开未来美好的远景,尽管在这过程中,我们能预想的到,还会有新的情况和新的争议,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当我们认准方向,夯实基础后,所有的问题将不再是路障,而是路标,指示着我们,同时也昭示世界,中国在养老事业上,走过的就是这样一条道路,每个人晚年的生活幸福和身心愉悦,不再依赖子女的品德,我们将依托全社会的力量和整个国家的文明,社会保障的中国梦,让怀着“老有所终,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理想的古人兴叹世界洪流的浩浩荡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