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再度成为博鳌论坛与会者们热议的话题。论坛期间,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还非常大,而这种潜力能否变成现实,取决于是否继续改革。在谈及城镇化时,他指出,城镇化不能靠摊大饼。
4月6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分论坛“失速的新兴经济体:跨越‘成长陷阱’”举行,在此期间,张晓强回答了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众多提问者提出的问题。
城镇化要协调发展
问:围绕新型城镇化的讨论声此起彼伏,发改委作为牵头制定规划的核心部门,最新的进展如何?
答:我们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编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其核心是通过中心城市发展带动所在区域发展,同时注意区域间协调发展。目前,《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初稿编制完成。
我认为,要实现有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必须有若干体制机制的改革和政策措施保障,包括户籍制度进一步改革、城市郊区土地制度进一步完善。
问:新型城镇化需要体制机制改革,发改委在研究制定规划时有何考虑?
答:新型城镇化既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又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走有质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而不是简单圈地建楼,也不仅仅要有宜居条件、生态环境、公共交通、教育卫生、配套设施,就业机会、公共服务等也要迈出实质性一步。要实现这样有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当然也包括户籍制度进一步改革及城市郊区土地制度进一步完善。
问:新型城镇化通过中心城市发展带动所在区域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答:在两会答记者问时,李克强总理说得很清楚了。在我看来,城镇化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从外延上讲,是通过中心城市发展带动所在区域发展,例如西部大开发等即重视点、线、面的结合,通过西安、成都等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沿线的工业走廊。此外,还要同时注意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问:中国经济从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除了外部因素,应该肯定地说有很多内部深层次制约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过度地依赖资源消耗、环境的约束加剧,而且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这些都是影响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因素。
中国要更加重视以人为本、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过多地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拉动转变,从主要依靠工业增长拉动向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三四产业协调发展转变,从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环境负面影响,向更加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方向去转变。
问:今年预期的GDP增长速度只是7.5%左右,是否表明经济发展的速度慢了?
答:去年中国经济增速7.8%,是近几年增长最低的一年,有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也有内部深层次的制约因素。今年预期的GDP增长速度只是7.5%左右,反映了中国自身把发展的重点放在质量和效益上,更加致力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的优化。
问:随着我们强调今后发展方式要从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更多地转向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中国的潜力何在?
答:随着我们强调今后发展方式要从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更多地转向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巨大。比如说轿车的销售,中国已经是连续4年世界第一大市场,这已经不是潜在的问题了,是实实在在的超过美国了。
在城镇化的推进中,它有大量的投资和发展机会。比如说,中国现在的大城市交通拥挤非常严重,所以我们提出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现在多个大城市在建设地铁。最近专家预测说到2020年,中国城市地铁轻轨这一项还要再增加4200公里,可以想象这将带来多大的机会。
此外,还有一个巨大潜力的就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中国GDP增长贡献率只有30%左右,比发达国家60%到70%差得太多,这是一个巨大的差距。如果能达到科技创新对GDP增长哪怕是50%,这个潜力就极为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