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山:刚才听了演讲很受启发,我提几个问题。
第一,农民工进城变市民是否要采取市场化手段与制度安排结合,解决户籍、医疗等服务来分担城市扩容费的成本,这是值得研究的。我们的户籍要不要收费?教育要不要交费用?因为这涉及到原有的居住群体和新加入的居住群体的利益关系问题。
第二,农民工进城变市民,政府要不要有序引导,是不是要主体流向中小城市?
第三,在考虑农民工进城变市民的同时,也应该统筹考虑到如何破除城市的资本流向农村的制度障碍,这样有利于加快推进城乡的一体化问题。
仲大军:我们有一种倾向,农民工进城的问题有一个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的问题。我感觉现实非常严峻。中国现在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高端产业用的是高科技人才,低端产业用低端人才,这很难刻意用城市化的手段把农民工拉进城市。并且我想,13亿人口大国,对于中国整个资源要素的负担是非常严重的。生活在城市的人口消耗的资源是非常厉害的,我想能否承受的了,这是需要大家考虑的。如果这个市场用工需要这个人他就进来了,我们要有一种弹性的,而不是市场化的,我发现我们一些学者带着行政性的思维,我们就是要实现百分之多少的城市化率,用这样的模式思考问题,我感觉这样很不现实。刚才我还讲了,农民工的现状现在非常清楚了,60%、70%在工业地带,根本不在大城市里。珠三角有3000万农民工,其中2500万在工业地带,那么在工业地带怎么城市化?能把所有的工业地带都变成城市吗?工业地带怎么城市化,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但是这里面还必须要考虑经济规律,因为经济好的时候工人来了,经济不好的时候工人回去了。现在很多工厂都倒闭了,这个工业地带的工人马上没有了,如果让这个工业地带进行城市化,怎么稳定这些人口?这个工业地带有没有这个能力搞成城市化,所以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就是要从理想主义回到现实中来。
李津逵:工业地带正是处于高生育期,15年、20年之后,他们的孩子不会再回乡下去。
主持人(董克用):林凌老师谈到了财产权的问题,魏所长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带来了清晰的观点,我们的蓝老师从素质的角度谈话,如果农民工的素质不提高,那么产业化的问题解决不了。这是精彩之处,但是我觉得还有一点遗憾,因为给我们的题目是怎么推动中国的产业升级,好像我们没有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是兜圈子,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仲大军:他越升级恰恰是排除农民工。
董克用:看来这个问题的确非常复杂,现在我要把话筒让给我们的李罗力老师来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