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著名学者党国英教授来镇江调研,刚下车时他建议镇江不妨去山东德州看看。然而,当在镇江跑了一圈后,他感慨地说,德州应该来镇江考察!在他的牵线下,德州果真派来了考察团。促成党教授态度180度大转弯的,是镇江正如火如荼推进的“三新”建设。
自2010年起,镇江市15个镇、101个社区开展新市镇、新园区、新社区建设试点,把企业集中到工业园区发展,把村民集中到城镇及集中安置区居住,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力推城镇化走提升内涵新路。镇江市委副书记李茂川说,推进“三新”建设,有利于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有利于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集约发展、科学发展,一石三鸟,一举多得。
丹阳顺泰公司是一家汽车配件企业,这几年想要扩大再生产,数次申请,可镇里却再也腾不出更多的土地。丹阳市委常委、界牌镇党委书记王东良说,为解决这些问题,镇党委果断决策,推进“新市镇”建设:在镇上规划建设“界牌新村”,把178个自然村3942户的1.5万多位农民全搬进新村,将腾出的用地加以统筹利用。其中,2000亩用来建能容纳1万多人的集中居住新城;4200亩用来建工业园,接纳全镇5000多家民企及个体户;剩下的地,部分用于建公共设施,其余全部复垦。
苏南发展得早,烦恼来得也早:企业分布太散太乱。建设新园区,不仅实现企业集中、资源节约和土地集约,而且,昔日分散在各村的企业一旦入园“集中居住”,企业之间有了比较,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大大增强。在后巷,镇党委把新园区建设作为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的抓手,通过规划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带动经济转型升级。两年多来,镇江新建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726万平方米,新增入园企业847家。
除了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也是“三新”建设的重要内容。走进镇江新区平昌新城,记者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安置5万农民的集中居住小区。2009年,镇江新区结合“万顷良田建设”,将3个乡镇34个行政村的1万多户农民迁进集中小区。“搬进来以后,变化可以说是天翻地覆,以前的生活跟现在没法比。”居民孙俊华说,进城前,自己是新区丁岗镇章村村农民,家里有3亩地,一栋1994年盖的房子。拆迁后,家里拿到33万元补偿款,拿着补偿款,以每平方米1000元的价格,在平昌新城买了两套房子,3亩多的承包地则以每年每亩850元的价格流转出去,生活境遇大大改善。
在句容后白镇现代农业产业园,记者看到,这个规划面积达2.8万亩的农业园区,有高效设施园艺区、农作物种子种苗区、物流商贸区、综合管理服务区,岩藤农业、丰润农业、古村中药材等一批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已入园,园区投资超过2亿元,年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
“推进三新建设,第一位的事情是要保护好进城农民的权益。”镇江市农委主任何培树说,农民“洗脚进城”,为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作出贡献,必须得到应有回报,让他们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是“三新”建设的基本目标。在界牌,镇党委、政府给进城的农民设置9道保障线: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每人每月120元,退休后每人每月200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商业保险;企业每征一亩地安置3名劳动力;设立爱心基金;新农保;土地承包收益金全额返还。线线连网,“织”出新市民的幸福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