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研究三农问题和城市化问题,尤其是小城镇和大城市边缘的这类问题,让我感到,从今后二三十年中国城市化的趋势看,主要领域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现有的城市发展元素比较齐全的城镇主要热点将是城市品质的提升。这种提升包括建筑物的更新,基础设施的完善,社会公共设施及其配套设施的进一步系统化,市民对城市发展和管理参与需求的满足,也包括所有老市民和新市民的市民行为,特别是自律机制的逐步培养和形成。这是一个领域,已经避免不了,有很多市民的参与已经反映出了现有城市面临的问题。
第二,农民工的市民化,也就是说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这个已经谈了很多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三,广大农村区域在纳入城市化的过程中,现有的城市都是典型式的城市,学的是纽约、巴黎、东京。我认为,这没有什么特色。有人问,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是什么?我认为,从体制上来讲,就是高度的、行政的动态福利,这一点从城市化自身的特点上很难反映出来。为什么说现有的城市是典型城市呢?因为城市的肌理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现在所有城市的功能设计全部都是按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营造的。所以,在最典型的地方出现了很多专业化的片区,有商业、有工业。工业可以不聚集,但是生活必须集聚才可以改善生活方式。
我觉得德州在做这样的实验,他们的两区同建是真正在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非典型城市化道路,要解决人们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方式和就业不那么集聚的矛盾。德州做了一些探索。他们一边考虑人口怎样实现城市的生活方式,同时考虑到就业问题,怎样解决人口配套的形式。这种把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结合的方式,其特点一定和工业的那种人口集聚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是真正在探索中国的主体形式,有可能就是这种非典型化的城市化道路,是未来二三十年实现城市化率二三十个百分点当中的主战场,非常有意义。
所有这些城镇化当中,核心的、包括我刚才讲的三大领域里面的核心问题,都是围绕人来做的,强调人的成长。未来几十年三大领域里面的城市化,不是围绕怎么去实现工业化的社会生产方式去进行,而是围绕着不管是典型的城市也好,还是非典型的城市也好,打造一个人们宜居宜业的环境,满足就业需求和生活质量需求的城市。
德州的模式,政策上是有争议的,因为核心问题是农民的宅基地是物权。现在我们的做法过多强调了政府的推动,德州在尝试更多让农民参与,这一定要坚持下去。第二,任何事情都有争议,都有杂音。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把握的是主流,抓的是主要矛盾,不要因为旁枝末节、有人反对就犹豫摇摆,我希望你们能坚持住。还有就是,这样一个小型的一万多人的聚集点,有可能会让政府服务设施到位,但是很多商业化的服务设施会因为人数不够得不到延伸,所以还得有一些中小城市相应地穿插在里面,形成一个网络,最终使聚集点实现城市化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