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3-09 09:49:0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制图:肖潘潘 梁昌杰 |
全面振兴,由老百姓的日子说话 □王珉代表 (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百姓利益大如天。民生工程不仅是让老百姓得实惠,也凝聚了党心民心。辽宁发展得好不好,是不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振兴,最终要看人民群众是不是过上了殷实富足、自信快乐的生活
辽宁发展得好不好,是不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振兴,最终要看人民群众是不是过上了殷实富足、自信快乐的生活。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乎国运。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成果作为检验党和政府工作的试金石。
在中央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推动下,辽宁GDP连续6年实现12%以上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连续5年实现20%以上增长,走上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改善民生创造了物质基础。
近年来,我省从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入手,每年都为群众办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不断扩大民生工程的受益面。事实上,民生工程不仅是让老百姓得实惠,也凝聚了党心民心,迸发出谋振兴、求发展的昂扬激情和强大合力。
当前,辽宁已经站在了全面振兴的历史新起点上,人民群众求发展、求富裕、求健康、求公平、求安定的愿望更加强烈。我们将在不断解决生存性民生问题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解决好发展性民生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力度,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一步抓好零散棚户区改造工作,积极有效地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和危旧房改造工作,更加扎实地推进社保、教育、医疗等领域的重点民生工程,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生态建设,让全省人民的生活得到提高、权益得到保障、环境得到改善,普遍安居乐业,共享发展振兴的成果。
群众生活无小事,百姓利益大如天。做好民生工作,关键是增强群众观念,对群众动真情、怀深情,真正把群众当成衣食父母,把对群众的深切感情转化为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惠民生的实际行动,把全部心力用在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上,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
本报记者 郑少忠 刘文波整理
城镇化,我们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孙政才代表 (吉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城镇化具有最雄厚的内需潜力空间。它既关乎当前又关乎长远,既关乎总量又关乎结构,既关乎全局又关乎三农,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吉林全面振兴的重要依托
在新一轮发展中,城镇化将是一个很重要的点,我们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城镇化在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具有最雄厚的内需潜力空间。它既关乎当前又关乎长远,既关乎总量又关乎结构,既关乎全局又关乎三农,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吉林全面振兴的重要依托,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一篇大文章。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和重要目标。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吉林的实际,找准产业发展的新方向,着力在产业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扩大经济总量上下功夫。长吉图的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给我们带来了机遇。我们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推动对外通道的畅通,另一方面要通过改革创新,立足自身,不等不靠,把产业做起来,把城市做大,使自身和整个区域发展起来。其中,长吉一体化是关键。长春和吉林两个大城市,空间距离比较近,产业基础也比较好,长吉一体化搞好了,对加快吉林省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全省的产业发展,促进结构优化,发挥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应当说,工业化是协调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龙头,是吸纳农村劳动力人口的一个根本。没有工业化,其它就谈不上,因为城镇化不等同于城镇建设,涉及经济、社会很多方面,城镇化没有产业的支撑,就不可能“化”起来。
推进城镇化中,既要结合工业集中区建设,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防止出现“空心化”问题;又要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吸纳人口和就业能力;还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改善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基本生活条件,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本报记者 刘亮明 孔祥武整理
千方百计惠民生 万众一心聚民气 □吉炳轩代表 (黑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千方百计惠民生,才能万众一心聚民气。尽可能地多为人民群众办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水平的实事、好事,让人民群众增强信心,看到希望
东北振兴上台阶,关键一条,需要更加注重民生。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千方百计惠民生,才能万众一心聚民气。
在黑龙江工作,解决民生问题,办实事、办好事,最需要考虑的是农民兄弟、石油工人、森林工人、煤矿工人、装备制造业工人和农垦职工等六个方面的群体,还有离退休老干部、老职工。我们抓民生工程是实实在在的、真心诚意的,但由于欠账太多,包袱太重,困难和难题仍然很多,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地多为人民群众办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水平的实事、好事,让人民群众增强信心,看到希望。
抓民生,就要高度重视群众的住房问题。一定要尽最大的可能,进一步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同时,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道路、外观、楼梯、室内都不能凑合,要一次到位,几十年不落后,坚决防止扒扒建建,没过几年又形成新的棚户区。
黑龙江地处高寒地区,属于边疆省份,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在大规模开发建设中始终坚持“先生产,后生活”,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城市基础设施和城乡住房建设留下了很多欠账,形成了大量的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据统计,到2007年底,全省还有廉租住房保障对象71.88万户,保障对象户数居全国第一位。
安居才能乐业。搞好保障性住房建设,既能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尽快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这两年,我们将这项工作作为民生工程的重点来抓,提出了五年完成城镇棚户区改造,八年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的目标,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出台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多方筹措资金、落实目标责任等有力措施,全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廉租住房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尽心竭力抓发展,小心谨慎保稳定,千方百计惠民生,殚精竭虑优环境,目的是使黑龙江的经济社会能发展得更好些、更快些,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更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