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温州炒房团分化解体 投资路径几经变迁
时间:2013-03-02 17:25:05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王海春 

  “我不赞成温州炒房团这个称呼,这是当初媒体给起的。实际上,经历了多轮调控后,温州炒房团已经分化解体,目前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温州投资客张池余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炒房真正能赚钱的时间窗口其实并不多,只有那么几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因为这十年以来多数时候都处在政府调控中。但只要抓住机会,就能赚一笔。如果入市和退市的时机不对,对走势判断不准,就有可能栽到里面。关键是要看自己有多大实力,见好就收,不能太贪。”张池余表示。

  上海在1998年房改后引入了市场化机制,商品房起步较早,对市场极其敏锐的温州人嗅到了这其中的商机。

  一位温州投资者表示,当时温州人手头已经有相当多的积蓄,但又不知道该投到哪里,2004年就有人牵头到江浙和上海考察楼盘。“看过温州、杭州、苏州的市场后,多数人认为上海的机会最大。由于下定金的人比较多,加之买下的房子数量也不少,在媒体上温州炒房团一下出了名。”

  当时,上海很多售楼处都能看到温州炒房团的身影。而2004年上海房价经历了一波强劲上涨,很多温州投资客收获颇丰。

  温州炒房团造就的财富传奇,使得上海等城市楼市所蕴含的巨大的投资性被市场发现,并引来了更庞大的投资群体。以温州炒房团为代表的投资群体逐渐从上海转战到杭州、三亚等城市,这些城市的房价在快速上涨中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2005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调控楼市的八条政策,被业内称之为“国八条”。

  “我们被第一次调控搞懵了,这是温州投资者第一次碰到这么严厉的政策。政策指向了调结构、压房价、抑投资,‘国八条’几乎就是针对温州炒房团制定的。”上述温州投资者说。

  “很多温州人当时看空楼市,卖掉了一部分房子。因为买的时候价格比较低,多数人还是赚了,只是赚多还是赚少的差别。”张池余说。

  上述温州投资者告诉记者,2005年政府重拳出击后,上海楼价下跌,温州炒房团在沪抛售楼盘成了当年的一个关键词。而当年从温州人手中接盘的主要是上海本地人。至少有一年的时间,温州炒房团不敢再轻举妄动,而是观察政策风向和市场变化。直到2006年下半年,温州炒房团才重新活跃起来。

  “2006年下半年,一线城市的房价重回上升通道,温州炒房团的入市人群相比过去有所扩大,炒房的范围也逐步拓展。

  “一些温州人将投资范围扩展到南京、苏州、嘉兴等入市门槛相对较低的二三线城市。还有一些人看到上海一些楼盘卖得火,干脆炒起了楼号。”上述温州投资者回忆。

  房价的飞涨,迫使政府开始再度出手调控楼市。2007年9月,央行、银监会共同发布通知,规定二套房首付不得低于四成,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

  “2007年的房贷新政比2005年的政策要精准得多,但对短线投资客的影响并不大,政策效果已经没有2005年那么显著了。”复旦大学地产运营研究所所长蔡为民说。

  同策房产研究总监张宏伟指出,当时不少温州投资客进行的是短线操作,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买入房子后,赚到差价后两三个月就转手卖出去了。

  “其实2007年炒房的已经不仅仅是温州投资客了,而是带动起了一大批民间的投资客。所以当时炒房者的数量要远远大于之前。而开发商也趁机涨价,造成房价大幅上扬。所以炒房团的人也变得胆子更大,进行短线投资。”张池余告诉记者。

  金融危机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市政策,温州投资者再次活跃起来。2009年中国楼市迎来了一轮大范围普涨,这些投资客在楼市投入了更多的资金。

  “2010年限购政策实行以来,很多人还不以为意。但一些温州人手中的盘子已经转不起来了,因为持有的房子太多,银行的还款压力让投资客不得不吐出手中的房子以缓解压力。”张池余表示。

  部分温州投资客抛房后解除了压力,但限购政策提高了炒楼的门槛。实际上,最近几年不少温州人已经放弃炒楼,将资金转到实业或其它投资领域。

  “对这次中央出台的‘新国五条’,我们已经没有太多的感觉。没有出台具体而严厉的调控措施倒并不是主要原因,关键是在货币超发和加快城镇化的背景下,楼市面临的不是涨不涨的问题,而是涨多少的问题。”张池余说。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