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王凯:破解“大城市病”有四招
时间:2013-02-28 09:59:07  来源:城市化网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发展过度膨胀,出现了“大城市病”。那么,未来大城市怎样才能优化发展,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力?

    城市化委员会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认为,“大城市病”的产生是由于人口过大、各方面的功能过于集中、大量的资源要素过度在大城市集聚等带来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是要正确认识大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现在对大城市的理解有点简单化,在认识上没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导致了所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都往大城市集中。实际上,从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历史,特别是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些历程来看,大城市应该是一个组织中心,扮演组织者的角色,应该在金融、贸易、服务业等方面占有比较大的比重。但我们现在的大城市像北京、上海、广州等,是经济活动中心、社会活动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等。

    如果把所有的城市比喻为一个班级,大城市应该扮演班长的角色。但是,如果这个班长还兼任学习委员、劳动委员、生活委员,那将不堪负担。同样的道理,如果城市的功能过度集中,在多种功能的基础上又会衍生出很多功能,这样势必带来大量的就业人口,给城市基础设施造成很大压力。只有明确了大城市的地位和作用,让其功能向组织功能转变,才能有效发挥大城市的作用。比如北京应该定位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不应该集聚大量的制造业。

    二是建立符合大城市特征的产业结构。世界上的一些大城市,比如日本的东京、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更多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包括生产性服务业,这比较符合大城市的结构特征。现在城市压力大,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耗能过高,如果是有大量的工厂,耗能耗水都很大,但如果是楼宇经济,像北京的金融区,几平方公里就可以产生千亿级的产值,而其耗能却很低。

    三是规划时把握好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人口规模是测算所有消费行为、建设行为、设施配备的基础。但城市人口规模的控制不是简单地压人数,而是要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角度去反算。土地同样如此,并不是城市的每块地都可以用于开发。以北京为例,在16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三分之二的土地是山区,山区作为一种自然本底是要保留的;即使6000多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区也包括农田、林地、湿地、河湖水面等,除去这些才能讲开发。另外还要为城市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所以,如果说平原地区有6000多平方公里,按一平方公里一万人推算北京可以装几千万人,那是要闹笑话的。

    四是城市规划应有预见性和弹性。要使大城市的发展不出现太多问题,规划上要有一定的弹性,包括人口测算、空间结构都要有一定的弹性。十年前我们给北京做城市总体规划时建议的人口规模是1800万,但我们水、电、气、暖、交通等基础设施按2000万人口预留。第六次人口普查北京常住人口为1961万,城市依然正常运转。当然我们还做了更长远的测算,当人口超过2000万时,应该有一个预案,让2000万人不是全都集中在中心城区,而是在区域层面分布,可以到北京的周边,甚至河北、天津等区域,有一个弹性的浮动空间。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