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时间里,郝堂村——这个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东南部山区,全村18个村民组,总面积20平方公里,总人口2140人的村庄,和中国的大多数村庄一样,似乎将归于“沉寂”。这是一个正在凋敝的地方,一只无形的手总是将村庄里的年轻人有组织地带往城市,伴随而来的是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长期净流出,并留下孩子、妇女,还有孤单的老人。一年中的多数时间里,村庄都缺乏壮年的男性劳力,以至于很多田地和农业基础设施都日渐衰败,耕地被荒弃。
村民仅靠种地不能养家糊口,只有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然而劳动力工资长期以来却没有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而同步增加,农民在乡村难以生存,村庄自然日趋凋敝。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分的彻底,统的不足,上层建筑村支两委因无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凝聚力日益下降,村庄犹如一盘散沙。
传承中华文明传统的乡村理不应如此,在城市化加速的同时,城市和农村不应是狼吃羊的关系,应该是共生共荣协调发展。探索和寻求促进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向乡村回流的途径和方法,建设在生态文明背景下,传承农耕文明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村社共同体,用理想和共识凝聚农民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建设新农村,先建新金融
现存的金融制度与农民的产权制度不相适应,农民的土地等财产权不能或者很难抵押贷款,必须建立新的金融以适应农民财产权变现要求,让农民的经营权、财产权作为要素变现或流动起来。
作为河南省的“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郝堂村所在信阳市政府在农村金融改革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做出很大努力。为了农民获得金融服务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金融创新的文件,并为农民办齐了土地承包、宅基地、房产、林权和养殖水面等五权证以用作贷款抵押。可是当农民拿着“五证”,贷款难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第一,农民贷款规模小,成本高。把一个亿资金贷给一个企业,一个信贷员就够了,把一个亿资金贷给几万农民,需要几万个信贷员;第二,信息不对称,风险不可控。钱贷给企业,企业的财务是透明的,风险是可控的,农民不行;第三,小农的土地、房屋等抵押品在社区外不可转让和有效经营,抵押物难以变现。
郝堂村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正是以社区内置金融为核心框架建立的农民主导的农村金融组织。在不改变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和农户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建立以农民为主导的农民村社组织的内部金融,金融组织的利息收入归社区内部农民所有。以5万元公益性(不参与分配)资金,调动社会有孝心和爱心人士的闲钱,建立以社区老人为主体的养老资金互助社。每位老人入社2000元,并以老人为主体管理养老资金互助社。年轻人向老人申请贷款,利息收入主要用于社区老龄社员养老。农民土地、房产、林权、养殖水面权证可以在养老资金互助社抵押贷款,在社区内部作为有效抵押物变现流通,合作社也是集体经济和村庄内部的金融中心,为村民和其他经济合作组织提供信贷服务,促进村民家庭经济发展、社区合作深化,并在社区金融组织稳定和发展壮大的同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社区综合发展,最终建立牢固的农村村社共同体。
只有让村民亲自参与制定资金互助合作社章程,村民才能自觉遵守合作社制度。合作社制定建立的过程可谓“辛苦”,信阳乡村建设协作者中心的协作者与村民一起,在“吵架”的氛围里花费两个白天和两个大半夜,从章程的名称开始,讨论互助社建立的意义,社员、社员权利、治理结构、风险控制、业务流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吵的过程,就是村民互相之间说服、妥协、教育、学习、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的过程,就是达成契约的过程,就是凝聚力提高的过程,章程就是村民所达成的契约。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贡献都是农民的,是农民自我发扬内在潜力的结果,其他都只是一个协作者。
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起来后在村庄作用“四两拨千斤”,一是老人作为资金互助合作社的主体受尊重,孝道在农村社区受到褒扬,且养老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二是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帮助当地盘活了资金,提升了村民凝聚力。不仅促进农户家庭经济发展,而且重建了村社共同体和共同体经济,带动了村庄及周边社区的新农村建设的大发展。三是培养了一批本土熟练的农村建设协作者,明显提高了村民的参与意识。
互助合作社坚持“开放和创新农村金融,要有利于完善农民的自主性和自主权,有利于农民成为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在绝对尊重‘社区为本、农民主体’”基本原则上,秉承“资金互助促发展,利息收入敬老人”的理念,依法开展以资金互助为核心的生产经营互助合作,为社员提供资金、产权流转、技术、购销、信息、咨询、养老等服务,最大限度地促进本村经济发展,增加社员收入,不断增进老年人福利。自2009年10月成立至今,资金规模从最初的37万增长到230万,老年人分红在2011年底增加到720元/人,集体经济收入由不足8万元增加到35万。养老资金互助社和国家养老保险解决了资金问题,郝堂村老人养老方式可以多元化选择:在家养老、乡镇养老院养老、村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老。郝堂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人设立公共活动的空间,配备老年化服务设施,提高社区老人老年生活品质。
内置金融的发展带来村庄治理结构的变化
村集体成立另一个集体经济组织--绿园生态旅游开发公司,从工商注册、组织架构、治理结构、经营理念开始培养村民成为公司职员,村支两委成员、村能人和年轻人作为公司的管理层。在村庄建设之初,由村集体的开发公司自主开发土地进行建设,公司既不需要找银行贷款,也不依赖财政资金(财政仅仅通过贴息4%),而是通过养老资金互助社贷款就可以筹集到新农村建设所需资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作为集体经济的组成部分,不仅养老资金互助社实现了稳定的利息收入,入社老人的养老分红也得到增加,同时有力的促进了村庄建设。
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和绿园生态旅游开发公司两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发展, 形成了以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社为核心,绿园生态旅游开发公司为主体的郝堂新集体经济联合体,形成了以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层,村支部和村委会为政治组织,绿园开发公司和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为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村社区治理结构和党、政、经集体决策机制。
有了力量的村集体开始谋划更大的发展,为郝堂村民带来更多的福祉。作为中部的一个普通小山村,郝堂在自然资源、交通区位、农业产业等均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如何让村庄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在村庄建设过程中保护村庄的历史文化脉络是郝堂村的建设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通过半年多的调研评审,2011年,平桥区委、区政府决定启动郝堂可持续发展实验村—“郝堂·茶人家”项目。他们认为村庄建设的过程是人心凝聚的过程。为此,他们首先在村庄推广垃圾分类。建立资源分类体系,通过全民参与、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活动,让村民感受到村庄的美丽变化,唤醒对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的记忆,凝聚人心,提高对村庄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其次帮农民盖房子,在帮农民建房子过程中,十分重视和保护村庄的历史文脉和发展肌理,把艺术还给农民,让村民重新发现村庄的价值,增强村民对自己村庄发展的信心和认同感。郝堂村在建设中按照“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同农民一道建设新农村”和“农村建设过程就是增加农民就业岗位的过程”的乡村建设思路,倡导以自然生态、有机环保、生产发展、农民受益、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新农村发展理念,为承接逆城市化发展过程和生态文明时代而设计,探索“农村是有价值的、农民是有尊严的、农业是有前途的”新农村发展之路。“郝堂·茶人家”项目开展以来,一直坚持“不用或慎用财政资金”,“多用金融方式少用财政手段”来促进村庄自主综合发展。目前,利用财政补贴和贴息的方式鼓励村民参与改建和新建房屋60多户,筹措资金800余万元,整合项目资源调动社会资金3000多万元,而调动这些社会资源仅仅只需110万元政府财政资金,通过金融杠杆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和作用。有特色的村庄建设带动以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为引领的近郊乡村旅游,已开办各具特色的农家乐、茶社、客栈等20余家,解决45户家庭就业问题,形成区域性自然景观生态区。
探索农村环境保护模式
在新建和改建房屋的过程中,对村庄整体环境的保护已经深入人心,村民在政府的引导下对农村环境保护模式的进行探索。恢复自然湿地系统和建设集中式无动力湿地污水处理系统,采用最经济简便的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农村水污染问题;对村民原有的住所进行改造,减少了山林、土地的浪费,避免大拆大建,在改造房屋过程中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建立家庭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20处,三格化粪池卫生改厕450户,建设120户家庭户用沼气,实现低能耗、零排放、无污染,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享受城市文明的生活环境。
在政府引导下对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式进行探索,将农业的产业化和服务业化作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在探索的过程中,农民作为农村建设的主体,始终全方位参与规划,在全村1900亩农田种植紫云英等绿肥,修复土壤有机质,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发展有机农产品种植;房前屋后栽植桃、杏、梨、柿子的适宜生长的小杂果,路边种植格桑花、连翘、野菊花等花卉植物,即作为景观吸引游客又防止了垃圾污染;修复1500亩古茶园,唤醒尘封已久的茶文化历史,重新开始了说茶、品茶、论道;对全村的水系、山林等进行调整和修复,承接生态村建设和未来逆城市化发展需要。
村庄年轻人开始活跃起来,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等社会管理。郝堂把村庄周边150亩荷塘、五泽茶社、茶馆等作为大学生创业园,由大学生村官牵头,吸纳村里优秀的年轻人参与经营管理。一年多来,年轻人对村庄事务的责任心和自觉意识增强了,经营理念和开发思路开阔了,为村庄的后续发展储备了一批人才。
根据基线调查分析,全村存在剖腹产率偏高、抗生素过度使用,老年人对慢性病认知度低的现象。郝堂村在全村以家庭为中心,重点关注妇女、婴儿和老人,以乡村计生体系队伍和村医队伍为依托,与NGO组织深度合作,开展“以健康为时尚,当健康明白人”的系列健康服务进家庭活动。通过培训、外出交流、自身参与等方式传输更多的健康教育、科普知识理念,降低油盐摄取量和抗生素的滥用,将免费体检纳入新农合,政策性倡导自然分娩和母乳喂养,开展糖尿病、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病防治,转变村民的健康理念和健康行为,对村民生活行为方式进行干预和促进。
郝堂村一直致力于寻找乡村教育的价值,发挥大自然对孩子精神成长的作用,促进国民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把乡村小学建设成为农村文化教育中心,成为乡村社会家园的象征和载体。郝堂宏伟小学是“郝堂·茶人家”项目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自然教育、生态环保、艺术人文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相融合的绿色学校建设理念建造而成。学校占地28亩,集幼儿部、小学部、教师宿舍为一体,内建有全国首家投入中小学使用的尿粪分离式厕所,于2012年9月正式启用。村小学是以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建设为载体,以环境与科技创新教育为特色,设置茶艺、农作、陶艺等特色校本课程,突出学生自主探究与团队合作能力,秉承可持续发展教育、自然教育理念筹建起来的自然小学、森林小学和青少年可持续发展教育基地。郝堂村小学明确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时代功能,培养青少年形成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学习能力、科学知识、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在素质教育中强化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强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文化多样性等内容,指导学生关注并积极参与解决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成为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全面综合发展的栋梁之才。学校旁设有计件工资制工作坊为妇女提供工作岗位和家庭教育交流平台,工作坊以设备组装和手工产品制作为主,将解决留守在家的妇女就业问题和学生家庭教育问题,妇女们就可以送完孩子上学后在工作坊做手工活挣钱。在工作之余这里还是一所家长学校和妇女公共活动空间,实现了孩子教育、家庭收入和文化生活都不误。
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乡村
乡村建设不是目的,发扬农民的主体性,让他们团结互助和享受幸福生活才是目的。“郝堂·茶人家”可持续发展实验村项目将秉承以人为本、善做善成、科学发展的理念,努力建设成一个我村我树、我村我品、我村我家、我村我业、我村我根的新农村来证明“农民是有尊严的,农业是有前途的,农村是有价值的”。
精彩点评
李迪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
李昌平介绍郝堂村只是介绍了一部分情况。我去过这个地方,郝堂村的价值更应该是在今天我们大拆大建、在经济建设的时候,走了一条不同的探索新农村建设的道路。这个村在拿到农村建设经费之后,坚持认为这里是一个村子,村子里的道路是不能固化的,所以郝堂村新农村建设的道路是沙石路,没有水泥路和柏油路。这么一个细节让我眼睛一亮。我们今天太需要这样的案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