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紫薇园由襄阳宏林园艺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宏林公司”)投资28亿元兴建,目标为“集观赏植物、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国家级园林景区”,现已完成投资5亿多元。刘友文说,到明年开园迎客,整个青龙村村民还满足不了用工需求,还得到外村去招人。
22日,记者见到襄阳市襄城区尹集乡青龙村村民方照军和王香莲两口子时,他们正在嘀咕:为咱村建的“白云人家”新社区快竣工了,要不要搬进去住?
散居惯了,在房前屋后养个鸡呀猪呀什么的,多自在。从熟悉的农家一脚迈入现代社区,这一步,毕竟不那么容易。
这时候,凤凰村71岁的李仕珍婆婆正带着孙女在“白云人家”参观。老人边看边咂舌:“真好!我们村的新社区啥时建?”
青龙村的困局与出路
方照军的儿子和儿媳、女儿都在外面打工。家里种地的收入不多,但他会砌墙,如果有活干,一天有100多元收入,日子还算过得去。
方照军也希望像城里人一样,有稳定的职业、较好的医疗保障、老有所养、孙子能受到较好的教育。
地少,缺水,青壮年大多外出。青龙村523户人家,绝大多数过着跟老方差不多的日子,有着同样的渴盼。
青龙村不是个案。方照军们不可能全部进城,城市也不可能老是“摊大饼”,城乡一体化如何实现?在外需不畅、人口红利大门加速关闭、土地环境资源趋紧的大势下,区域经济如何实现新增长,并让百姓得到实惠?襄城区委书记王军说,他一直在思考。
襄阳已有筹划。早在前年9月,该市提出,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扭在一起抓,以破解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难题,并提速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新增长,并让农民共享。
具体思路,就是对包括青龙村在内的尹集乡49.72平方公里进行全域规划,建设一个7平方公里的主城区,将现在142个自然村湾集并到“白云人家”等五个新社区,推进规划、产业、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土地实现规范流转、规模经营,腾出来的宅基地、荒山、塘堰等,为社会资本建设城镇、发展工业、扩大就业拓展新空间。
城乡一体,先造“饭碗”
站在老方家门口,就能看到中华紫薇园。那里,有成片的紫薇、白腊、樱花、梅花等观赏植物,从南漳搬过来的数千车奇石,正堆山造景。
这就是王香莲现在工作的地方,她的职责是带着大伙在园里修剪树木。女工每天50元,男工每天55元。
中华紫薇园由襄阳宏林园艺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宏林公司”)投资28亿元兴建,目标为“集观赏植物、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国家级园林景区”,现已完成投资5亿多元。
前年,青龙村的水田、旱地和山林共1.5万亩,经营权已全部流转给宏林公司。王香莲到园区上班,即由土地流转合同约定。她家8亩多水田每年租金800元,5亩旱田每年租金500元,以后每年增加5%;流转期限至2028年。宏林公司承诺,每亩地安置20至25个工人。
村民们心里有本账:一亩地一年满打满算赚千把块钱,还要扣除人工投入;流转出去就有两份收入――租金和打工的收入。
城乡一体,先造“饭碗”。这是襄阳的思路。
宏林公司董事长刘友文10年前就在襄州租了个林场,想实现景观植物与生态旅游的结合。但林场太偏,基础设施不全,现有景观植物产业功能巨大,旅游功能却为零。
政府在尹集乡的规划和基础设施投资,让刘友文的中华紫薇园搭上了快车。1.5万亩园区里种满了各类景观植物。民俗风情体验园、襄阳名人园、汉唐诗谷、中华养生园美丽乡村等20多个特色小园区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
刘友文说,到明年开园迎客,整个青龙村村民还满足不了用工需求,还得到外村去招人。
“地”与“人”一并城镇化
“白云人家”堪称襄阳最高档的农民新社区。
小区门口是宽敞的柏油路,两边的太阳能路灯已装好。农耕文化展示馆、超市、露天戏台、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医疗室等全部建齐,正在进行绿化。
小区共有516套房子,面积从80平方米到180平方米不等,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这是刘友文投资为青龙村农民整体搬迁而建的。
青龙村地多,农户宅基地面积少的300多平方米,多的亩把。如果村民都愿意搬进新社区,全村将腾出1000亩左右的建设用地。
对一直想进军旅游地产的刘友文而言,这个诱惑实在太大了!
襄阳市委、市政府思考得更深。城乡一体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在人的城镇化而不是地的城镇化。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上增加投入,实现“乡不动,城入村”,公共服务、福利保障进村,让进城农民能够享受社保、医疗救助、教育等,统筹解决农村难题。
老方和他的老伴,现在都参加了新农合。襄阳还要把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原有的新农合政策不变,到区以上医院看病就按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执行,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再如教育。规划在尹集乡投入3015万元,扩建一所九年一贯制的中学和2所标准化幼儿园。
这是一个投入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