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博未来的希望在哪里
时间:2013-02-05 11:52:03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魏武挥 

    一家名为Global Web Index的市场研究机构近日发布数据报告称,微博的活跃度在大幅下降。其中新浪半年活跃度下降四成,腾讯则下降六成,而相对应的,Twitter增长四成,是全球诸个社交平台增长之首。这份报告在网络上被广为转载,引起很多关注。

    就事论事,这份报告相当让人怀疑。在中国的服务中,除了51.com的活跃度有所上升外,其他包括腾讯Qzone、人人网、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全部大幅下降,而这几家恰恰代表着中国最火爆的网络社交服务。难道中国用户都不再使用社交服务了?这份报告没有涉及微信,微信最近非常火,但还不至于火到把其他那些服务的风头全抢了的地步。

    当下,的确有用户感觉到微博的活跃度在下降,但也有用户并没有这种感觉。由于微博是一种定制化媒体,个人的感觉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体态势。之所以会产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其实和微博运营的风格有关。

    新浪微博和它所模仿的对象Twitter是有极大区别的。比如说,微博非常注重热点事件的议程设置,它会在用户页面上设置两个板块来推动这些议程:一为发言框上部,一为右侧。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靠热点事件来催动微博活跃的态势。故而,在微博活跃度这个问题上,我推测在有受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出现时,微博活跃度会飙升,而如果没有,活跃度下降也属正常。

    靠热点事件推动,会带来一个不太好的后果:观众对事件的要求在增高。比如以明星婚事为例,早期微博上的婚事极受人关注,比如台湾艺人大S和餐饮业巨头俏江南董事长张兰的公子汪小菲之间的联姻,所受到的关注绝非今天同等事件的热度可比。新浪有时候也会主动策划一些事,比如“杜甫很忙”这个话题。但话题效果如何,最终有赖于话题本身。人总是喜新厌旧的,围观多了而慢慢变得麻木,是让人感觉微博活跃度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点重大区别在于,微博是精英人群驱动的。这里所谓的精英人群,指的是一二线城市社会地位在中上层的人群,并非指顶端人群。微博和Twitter都搞所谓“认证”,但相对而言,Twitter的认证门槛高很多,而微博则低不少,一般公司的主管、媒体记者,只要提供证明材料,都会加上个V字认证。

    从产品层面上,微博看似是去中心化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比如在微博的设计方面,评论、转发数一眼可见,而Twitter还得再点上一下,这会让用户更在意这种数字,特别对于比较自恋的精英人群而言,这种设计很讨他们喜欢。精英人群喜欢与同是精英人群的群体互动(这在明星圈特别明显),互相抬轿,让人觉得微博繁荣得不得了。

    精英人群比较爱赶时髦,得风气之先,其发表的微博迅速成了微博平台上的重要传播节点:他们有比较多的粉丝,一转发就会得到更多转发。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爱赶时髦,微信一出后,他们又开始迅速迷上微信(当然,还有其他各种在移动互联网催生下的应用)。人的时间有限,在其他应用上多花了时间,自然在微博上就少花了时间。精英人群开始懈怠后,一般网友会发现自己发的微博呼应较少,也就很正常了。

    最近我的感觉是,微博有所谓的“降级”趋势,即普通用户上微博越来越多。可能很多人都会发现,类似“手机用户某某某”的用户在增多。这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机器生成的僵尸粉。新浪在相对低端的城市努力推动定制机(即在售前就将微博客户端置入手机中),购买这类机器的用户点开客户端,就很容易生成一个“手机用户某某某”。在我看来,这是微博比较正确的一个选择路径:向更广大的人群中发展,成为一个在中国接地气的网络服务。

    客观讲一句,过往的微博,太过“精英化”,动辄讨论特别严肃的话题,还被加上了一个“围观改变中国”的政治性期待,这对一家商业公司是非常不利的。从商业意义上讲,娱乐休闲是王道,即便微博过往的精英群体活跃度下降,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微博在向三四线城市蔓延,反而可让我们对它谨慎乐观起来。重点在于,越是精英人群,觉得这东西对他们自身的包装、个人品牌塑造没用,微博的希望也就越大。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讲师)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