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工荒”≠工作随便找
时间:2010-02-26 16:43:52  来源:武汉晚报,南方都市报 

   不是说“用工荒”吗,为何我还找不到工作?搞培训,不是耽误我种田的时间吗?

    昨日(25日),就春季“用工荒”,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徐良俊、市劳动就业局副局长万建设一行作客本报《百姓问政》,对话广大农民工朋友及用工企业。

    黄陂区六指街李长生:我看了近期的《武汉晚报》,发现武汉目前缺工8万,一些单位招不到农民工,遇到“用工荒”。我也是一名农民工,可是我在人力资源市场却很难找工作,我身边一些人也有这种感觉。

    答:你说的情况的确存在。其实,媒体所称的“用工荒”,是指某些地区、行业和工种所存在的一种阶段性的用工短缺现象,但这并不等于农民工只要走进人力资源市场,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好工作。

    总体而言,我国劳动力的供给仍然大于需求。现在存在的问题是结构性的劳动力供需矛盾,即企业需要具备一定技能和技术的熟练工人,但招不到;而一部分需要就业的农民工,又不具备这样的技能。

    因此,农民工要找到一份好工作,需要进行技能培训,真正掌握一门技能。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农民工朋友愿意参加技能培训。即使免费的培训也不愿参加,认为耽误种田,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技能的重要性。想找到一份收入高而且比较轻松的工作,又没有一技之长,怎么可能?“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定下心来,花几个月时间学会一门社会需要的技能,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问:总体上说,武汉有多少人难找工作?

    答:全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200万左右,而新增就业人数超过2000万,岗位缺口仍然很大。武汉每年新增15万就业岗位,但每年新毕业的大学生、外来农民工、历年累积的下岗失业需再就业的人群,共有30万人需要找工作,减去五六万去外地就业的大学生,仍有约10万人难找工作。

    新增万名免费培训名额

    新洲区杨女士:我老公去年在浙江打工,也没赚到什么钱,他不懂技术嘛,今天做这,明天做那。我想问一下我们可以到哪里参加培训?政府在这方面有何举措?

    答:你的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过去,我市每年要对5万名农民工进行免费培训,今年,面对更加突出的结构性用工矛盾,我市拟增加1万个免费培训名额。因此,你可以去区人力资源部门咨询培训项目和具体参加方式。我们现在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免费培训,农民不交钱参加培训;另一种方式是政府补贴大头,农民工交少量的钱。

    公开招标实力培训机构

    武昌区罗女士:我孩子初中毕业,在家也没什么事做。我想让他学习一下模具制造方面的技能,可是没找到好的培训班。

    答:加强培训方面,今年我们计划向社会公开招标,征集社会各界有实力的培训机构,同时统一招生,对5000至10000名农民工实现真正的到位培训,让他们掌握相关技能,满足我市相关行业对熟练技工的需求。

    全先生:我是一家私营企业人事主管,事实上公司每年都为招人犯愁,因为公司的待遇有限,仅比我市最低基本工资多一点,老板也不给职工办社保。刚刚招满了人,过个年又有几十人不来了。

    答:这不是你一个人的苦恼。虽然劳动力供给总体上仍然大于需求,但我们不能否认存在用工紧缺现象。

    从趋势来看,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新增岗位的增长速度,已超过新增劳动力的速度。虽然目前在总体的“量”上,劳动力供给仍大于需求,但企业用工像过去那样“一抓一大把”的格局已不复存在。面对目前的结构性矛盾,本地企业要想在争抢农民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应着眼于长远,规范用工,提高待遇,善待农民工,让农民工真正在武汉安居乐业。

    此外,我市正加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如果不及早储备人力资源,将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

链接:

正视民工荒背后的“半城市化”挑战
2010年02月25日 来源:南方都市报

    今年节后,春运运力紧张并没有成为新闻,沿海城市出现大面积民工荒却被各大媒体频繁报道。在金融海啸过后的复苏阶段,大量就业岗位虚位以待,呈现出劳动力市场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当然也为各方提供了广阔的解读空间。一方面,企业恢复招工意味着在金融危机中失去的订单开始恢复。这也许可以理解为“好”现象。但与此同时,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企业普遍开出加薪10%--20%的背景下,民工荒却从去年9月延续到现在。必定是因为劳动力供求双方无法在新的薪酬价格上达成一致。

  必须看到,“民工荒”未必是一件坏事。从积极的意义看,长三角、珠三角甚至传统人力资源大省缺工,首先意味着劳动力开始从“无限供给”转而成为稀缺资源。无疑,农村收入的提高,和内陆省份经济发展,为外来工群体提供了除沿海省份之外的更多选择;而随着60后、70后外来工的逐渐老去,80后、90后粉墨登场,与父辈相比,新生代外来工对个人自由的重视,以及对“吃苦耐劳”等外来工传统价值观的颠覆,更令不少传统制造业企业开始朝向更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种种迹象表明,当劳资供求关系发生逆转之时,外来工的议价权正在逐步提升。

  但鼓吹“刘易斯拐点即将来临”的专家学者亦不能高兴得太早,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当前我国普遍出现的“民工荒”现象,绝非因为外来工开始漫天要价,选择主动失业,而是因为其维持基本生活的工资线,在物价普遍提升、城市生存压力普遍提升的情况下已经提高,而沿海发达省份企业开出的条件无法达到预期。因此,民工的工资提升需求是存在刚性的。倘若按“刘易斯曲线”的假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大幅度提高工资才对。但从中国的经济结构看,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拐点并不必然带来工资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因为“刘易斯拐点”理论的致命缺陷是只假设出“城市-农村”二元结构,而忽略了“国际-国内”市场的二元结构。而这一特点对出口导向型国家尤其明显。在这一二元结构中,由于国内生产地市场的议价权被压抑,导致大部分利润都转移到国外市场。这一过程必然导致,当国内的城乡二元经济面临劳动力供求关系拐点的时候,高度依赖外需的城市经济却未必能有大规模提高工资的积累和能力。另一方面,依赖外需同时导致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城市化进程,并没有伴随着进城农民工的权利提升过程,而是呈现秋风先生总结的“四个分离”现象:第一是生产和生活的分离,农民工实际上不在当地消费,而是预期回老家消费;第二是时间上的分离,即让所有的农民,农村中最精英的群体在年轻的时候出售青春,到年纪稍微大一点就回到乡村,然后自己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第三点是劳动身份或者经济身份与社会身份之间的分离;第四点是中国社会出现了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的大规模家庭破碎化。因此,导致今日外来工无法继续留在城市的,其实是这种不完整的城市化进程所导致的权利结构扭曲。

  从这个意义上看,“民工荒”的真正挑战在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拐点,是否能形成对劳动力价格提升,劳工权利充实的“倒逼机制”。而从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模式看,这一倒逼机制的形成,依然将面临“半城市化”的挑战。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特点看,制造业的升级是必然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需求为标志的。只有服务业才能容纳更多就业。而“半城市化”的一个最大恶果,恰恰令城市忽略经济、社会制度完善,从而令服务业失去生存的基础。当外需触及天花板,而生产成本开始逐步提升的时候,地方政府仍然依照过去的老路,不断地扩大投入,引进大项目。但这些行为只能加剧产能过剩。是为倒逼机制的最大障碍。

  但值得庆幸的是,郴州、重庆等内地中心城市在当前的发展中有望不再重蹈“半城市化”的覆辙。在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方面,内地省份拥有后发优势。有从沿海内迁的企业主发现,计划中的低端生产线,在经过三年的培训后,也可以生产高端的皮鞋。因为工人就近就业,人口流动小,熟练工人的增加,导致生产质量的大幅度提升。与之相比,在沿海的高端生产线则面临高级人才留不住的困境。一叶知秋,随着民工荒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构成威胁,当年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吸引投资者的竞争恐怕将重演,倘若地方政府竞争的对象从资金转变为权利被长期压抑的外来工,那么,就让民工荒来得更猛烈些吧。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